Mon Mar 31 2025 04:25:5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中國式經濟全球化擁有堅實內部支持

與美國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分別,是中國式經濟全球化在中國國內得到強大支持。中國自從1970年代末開啟改革開放,積極投入經濟全球化洪流,創造了舉世矚目和前所未有的經濟奇跡。

歷史經驗顯示,經濟全球化要有持續發展的能力方能行之久遠,否則便會無以為繼。過去100多年來,世界經歷過兩波經濟全球化。第一波經濟全球化大概發軔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工業革命時期,特別是在1860年至1914年之間。這段時期被稱為自由貿易的黃金時代,國際貿易和資本流動迅速增加,國際貿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規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標誌着第一波經濟全球化的結束。大戰導致了貿易中斷、經濟動盪以及國家之間的緊張關係,使得全球經濟一度陷入停滯和衰退。然而,在第一波的經濟全球化中,不是參與國家內的所有民眾都是受惠者,而不少生活在西方帝國的民眾更歷盡苦難。

第二波經濟全球化在二次大戰結束後逐步發生,在1970年代開始加速,並在1990年代後因為中國在1970年代末期開始實踐改革開放戰略、蘇聯解體、東歐巨變和其他國家紛紛開放市場和貿易而席捲全世界。其實,二次大戰結束的前夕,美國意圖建構的全球經濟新秩序並非以經濟全球化為目標,反而是要建立美國的全球霸權。美國願意承認除了自由市場外,國家機構在經濟發展和市場監管方面應該擔負重要的角色,所以對混合經濟體系持正面態度。

在那個體系中,美元成為世界貨幣,其他國家的貨幣與美元的匯率基本上固定下來。然而,隨着科技發展、通信和運輸成本大幅下降、貿易愈趨開放和自由、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鈎、各國對資本市場和金融機構的管制走向寬鬆、資本在各國之間流動愈來愈自由、金融全球化等情況陸續出現,第二波經濟全球化迅猛發展。

然而,打從十多年前開始,那個由美國主導的第二波經濟全球化卻愈來愈無以為繼。隨着西方特別是美國的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和利己主義不斷抬頭,逆全球化、去全球化和反全球化的趨勢日益壯大。特朗普總統上台後,更採取極為激進和粗暴的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的政策和措施。可以說,美國主導的第二波經濟全球化開始走向結束。

打從十多年前開始,那個由美國主導的第二波經濟全球化卻愈來愈無以為繼。(Shutterstock)

西方全球化加劇經濟不平等

這兩波經濟全球化之所以缺乏持續性,既有國際原因,也有國內原因。國際原因眾所周知,主要是不少主動或被動,甚至被迫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非西方國家和地區認為以西方利益為依歸的經濟全球化對自己不公平、缺乏包容性和窒礙發展,因而難以通過促進共同發展而取得國際認受性。然而,一般而言,非西方世界缺乏力量去改造或推翻西方主導的經濟全球化,往往只能委曲求全、逆來順受。因此,兩波經濟全球化之所以難以持續的主要因素其實是來自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內部。換言之,兩波經濟全球化失敗的原因是源於西方民眾的反對和抗拒。

在第二波經濟全球化下,美國、英國和部分歐洲國家陸續出現一些讓民眾不滿的現象,包括去工業化、製造業優質工作職位不斷減少、虛擬經濟氾濫、社會福利不斷被削減、工會勢力旁落、工人對資本家缺乏談判能力、貧富懸殊愈趨嚴重、金融和高科技精英主導、金融危機多發、中產階層萎縮、年輕人上流機會匱乏、社會不公、中下階層生活水平停滯不前、貿易逆差不斷擴大、政府和民間負債不斷累積和不勝負荷、合法和非法移民問題趨於嚴重等。所以,愈來愈多美國民眾相信自己是經濟全球化的受害者,並要求改變局面。

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教授Martin Daunton在其《1933年至2023年的世界經濟政府》(The Economic Government of the World, From 1933 to 2023)一書中指出:「我認為全球化在20世紀初結束的部分原因是經濟不平等導致了反彈。1945年以後的多邊機構和復甦建立在減少不平等和全球北方轉向包容性成長的基礎上,而這種轉向又以勞動力、資本和國家之間的契約為基礎。近期,這些經濟體內部出現的巨大差距已引發另一場需要緊急糾正的強烈反應。」當這個契約在蘇聯和東歐的共產主義崩塌、因此西方國家不再需要與社會主義國家競爭制度優勢,而新自由主義又愈來愈當道的情況下,第二波經濟全球化便在西方國家中失去了內部的支持。

《1933年至2023年的世界經濟政府》書影。(網絡圖片)

 

然而,縱然經濟全球化令美西方國家國內勞動和低下階層和部分地區的利益受損,但卻很少國家的當政者制定政策和分配資源對受害者作出補償,因此反全球化的呼聲和行動極難遏止。因此,愈來愈多美西方民眾成為了那些反對經濟全球化的民粹主義、右翼、民族主義、國家主義和種族主義勢力的踴躍支持者。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出現了新右翼勢力執政或參與執政的情況,而當中美國總統特朗普更是表表者。過去十年左右,美國無論是共和黨的特朗普或者民主黨的拜登執政,美國走向孤立主義和美國優先主義方向勢不可擋,而第二波經濟全球化也就因為美國的逐步退出而難以延續。

當美國不再是經濟全球化的倡議者和支持者的時候,中國卻成為了經濟全球化的主要捍衛者和推動者。2024年11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指出:「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是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雖然遭遇過逆風和回頭浪,但其發展大勢從未改變……我們要正確引導經濟全球化方向,不能走少數國家獨佔霸權的老路。我們要推動經濟全球化更多釋放正面效應,進入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續的新階段。」

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在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年會上的特別致辭中指出:「經濟全球化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是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這些年,經濟全球化雖然遭遇逆風和回頭浪,但仍然展現出巨大韌性和活力。」又強調:「經濟全球化不是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而是互利共贏的普惠進程。」「當然,經濟全球化也會帶來一些利益分配上的矛盾分歧。這些問題只能在推進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解決,搞保護主義沒有出路,打貿易戰沒有贏家。」

事實上,中國一帶一路倡議、金磚國家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 (RCEP)等經貿合作機制向全世界展示中國式經濟全球化的原則和目標,其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平等對待、包容共濟和共同發展尤其重要。由於中國式經濟全球化符合不少非西方國家的利益和訴求,它具有無限的發展空間和潛力。眾多發展中國家紛紛表達參加一帶一路和金磚國家的意願。

與美國主導的經濟全球化的最大分別,是中國式經濟全球化在中國國內得到強大支持。中國自從1970年代末開啟改革開放,積極投入經濟全球化洪流,創造了舉世矚目和前所未有的經濟奇跡。過去幾十年,中國的經濟持續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具體而言,中國人民在飲食、服飾、健康、身高、體重、房屋所有權、家用電器、休閒、旅遊等方面都越來越好。因此,中國可以說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也必然是經濟全球化的擁護者。

製造業在中國的經濟結構中的比重仍然會相當高,其科技含量會不斷增加,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Shutterstock)

中國不會走去工業化老路

誠然,經濟全球化也在中國產生了區域發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問題,而這些問題正正就是美西方國家的民眾反對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原因。不過,作為一個奉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政府必然會正視和處理那些問題,並確保所有中國民眾都能夠分享到經濟全球化的紅利。

從另一個角度看,建構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不但會鞏固和強化中國人民對經濟全球化的支持,也會刺激國內需求,為中國的經濟發展添加必要的動力。中央對此非常了解。2024年7月18日中共第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完善收入分配和就業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勞工者工資決定、合理增長、支付保障機制,健全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支持發展公益慈善事業。規範收入分配秩序,規範財富積累機制,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財產性收入,形成有效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穩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合理調節過高收入的制度體系。」

總的來說,中國式經濟全球化的目標是讓所有人都能夠享受到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好處。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雖然中央政策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但最終目標是要達至共同富裕,而政府則不斷制定政策和措施消滅貧窮、增加福利和服務、縮減貧富差距。中央更對內外資本進行管制,防止因為資本過度擴張和自由流動而引發嚴重損害老百姓利益的金融危機和分配過度不均的出現。

同樣重要的是,中國不會走美國的去工業化的錯誤老路。製造業在中國的經濟結構中的比重仍然會相當高,其科技含量會不斷增加,會是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會提供大量的優質工作崗位,推動中產階層的不斷擴大,並讓他們成為中國式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和支持者。

總的來說,中國式經濟全球化除了合乎世界發展大勢外,也有利於強化中國國內對其的擁護。即便美國主導的經濟全球化走向式微,但中國將會成為新一波經濟全球化的設計者、倡議者和推動者。

原刊於《紫荊》雜誌,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劉兆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