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01 2025 20:18:4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為中小學開闢新路——「學分制」

這些呆在學校的高中生,苦等三年,每天過着的是怎樣的校園生活?
筆者一向極少留意全國政協會議的報道,一是筆者對政治不感興趣,二是報章所報道的,多是本港政協在京城「炫耀身份地位」的嘴臉。更大的原因是,很多報章以自身政治立場作為編採方針,假借「同聲同氣」的學者或評論員之口,對國內領導人的工作報告「解讀分析」。對於這些言論,雖不能評之為妖言,但其內容與妖言也不遑多讓,實不值一顧。
 
然而,近日北京友人傳來一篇全國政協委員莫言對教育學制改革看法的報道,卻勾起了筆者對教育學制的反思。
 
這篇題為《中小學學制應減兩年,實行10年免費教育》的報道,是莫言於兩會就中小學學制改革的提案。他建議,中小學學制由12年變為10年連貫學制,不應設中小學的關卡,按報道(註)內容,他的理由是:
 

一、基礎教育時間佔比太長

 
莫言認為,學生從學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合共25年的時間實在太長,當中基礎教育的「6、3、3學制」佔比過重,不合理。況且,小學升中考試徒添學生負擔和家長的經濟、心理壓力,由此也衍生了精英班、校外補課等困擾學生與家長的問題。
 

二、這個年代 學生智慧高於從前

 
資訊化、數位化的今天,學前兒童、中小學生的智慧發展水準,已經遠高於幾十年前的兒童,可以大大縮短學程而不影響學習。
 

三、學生疲於考試 厭學情緒萌生

 
國內學校教育,以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的考試為教育方向。小學、初中、高中學生,要提前一個月,甚至整個學期完成基本課程,以便複習。累積起來,12年中有一年半在複習應試,長期複習讓孩子筋疲力盡,厭學情緒普遍。
 

憶香港學制變革往事

 
香港基礎教育學制,大半個世紀以來,小學一直是六年制,較為特別的,是於1963年。當年,教育署推出中一特別班,小學畢業生可在原校升讀中一,但中一畢業後,並沒有銜接中二的安排。據筆者記憶所及,當年的中一特別班,只推行了很短的時間(大約兩年吧),便無疾而終,這或可算是小學學制由六年改為七年的一個嘗試吧。
 
至於中學的3、3、2學制,一直沿用到2009年,教育局以「以改善教育的水平」、「減輕學生考試的壓力」、「與世界主流國家的教育相銜接」為由,改為3、3制。當年提出中學學制改革,曾引起一番討論,中學的老師認為會造成混亂,表示擔憂;大學老師卻表示歡迎。老師提出的堂皇理由,都以學生為依歸,背後原因也許與資源利益有關。
 
筆者記得1965年升讀中一時,所讀中學學制是初中四年,分為中一預備班、中一、中二、中三,同學完成中一預備班後,才能升正中一,這是4、3、2學制。後來,這個4、3、2學制回復3、3、2學制,現在,更是跟隨教育局的指定學制——3、3制了。
 

呃了三年的日子

 
按筆者經歷,中小學的學制,可以因應不同的情況作出調整。以70年代教育學院全日制師資培訓課程為例,那個年代的全日制師訓課程,有為台灣大學畢業生而設的特別一年制,及為中學畢業生而設的二年全日制。後來更有二年全日制和三年全日制的師訓課程。筆者相信,這些不同的學制,並不是全以學生的需要作為考慮,過往如是,現在的也該如是吧。
 
香港目下的現實情況是,相當部分的中學生只礙於「資歷架構」,不得已在學校呆坐六年以換取一張「中學教育文憑」,這情況以高中學生為甚。這些呆在學校的高中生,苦等三年,每天過着的是怎樣的校園生活?苦等過程中,或許中四還有點學習情緒,然而到中五、中六,他們很清晰與大學無緣,於是出現很多無心向學的表現——遲到、缺課、欠交功課、上課時伏案而睡。曾經有學生對我說:「老師,我每天回校,都是在呃日子!你不必對我太認真!」
 
學生有這樣的心態,為什麼我們不考慮修訂學制,把中學的「學年制」,特是是高中,改為「學分制」以滿足個別同學的要求,讓他們因應需要而不再「呃日子」?當然,把「學年制」改為「學分制」,得要有周詳的考慮,但與其不斷在「學年制」這條舊路進行課程與教學的改革,為何不嘗試新的路?
 
「其實地上本來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
 
問題是,習慣走舊路的人,誰願意為中小學學制開闢新路。莫言的提案,會不會是教育工作者的一記響鈴?
 
(圖片:Pixabay)

梁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