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莫十年前,筆者結束超過十年的大學課程與研究工作,開始在哈佛醫學院任教,是我夢想中的工作,與此同時也意外得到一個機會,可以在紐約市開辦焦慮醫療中心,只是我必須在波士頓與曼哈頓之間通勤,那可是從家門口到辦公室門口往返需要八小時的距離。儘管如此,這仍是不可錯失的好機會,我便不多加思索,在曼哈頓中城租了辦公室,規劃好往返行程,打算每周在紐約工作一至二天,其他時間則在波士頓教學和研究。
意料之外的問題很快就出現。我雖在波士頓已小有名聲,在紐約卻無人知曉,即便我隸屬於聲譽卓著的學術機構,也已完成長時間歷練,卻彷彿無足輕重。我幾乎沒有轉診病患,最初還只有一位門診病患。這位患者支付的是減收等級的費用,甚至不夠支應我每周的交通費,遑論辦公室費用。帳單和壓力開始堆叠,我的某些壞習慣也隨之回歸,經常吃餐廳外帶的油膩食物,運動時間愈來愈少,也因為往返旅途勞頓而睡眠不足。我每周三清晨6點從波士頓家門出發,周四午夜過後返家。幾個月後,我開始感到難以負荷。
開啟自我對話
這些狀況遠遠突破了我的舒適圈。我與師長和內人提及此事,他們都認為尚值創業之初,應該先堅持下去,但我不僅覺得負擔沉重,還有高風險隱藏其中。我簽了一年期的辦公室租約、購置了家具、架設網站吸引客戶,卻只是乏人問津。一天早上,我從波士頓抵達紐約,正走出賓州車站,準備為我那唯一的病患看診,卻意外接到他取消看診的電郵。當時我感到一陣焦慮襲來,旋即因為自己的焦慮而開始批判自己:我對病患所說的,實際上自己卻做不到。接着我就把事情想像成災難:唉!我應該是幫助別人克服焦慮的呀!竟然自己在焦慮!這樣我還能成功嗎?我必然是朝向失敗前進吧!
此刻我意識到必須身體力行,便開始自我對話,甚至差一點當街自言自語:大衛,你當然會焦慮呀!是你決定接受嚴峻挑戰,而現況也確實令人沮喪。事實上,在克服挑戰的過程中,你若不曾感到焦慮,或許這根本不是值得接受的挑戰!你正在追求遠大夢想,途中必然遭遇荊棘。你要保持謙遜的心,正面接受挑戰!不順利也沒關係,起步之際的挫敗,不代表未來路途就不能順遂。放掉你想要掌控一切的慾望,別讓焦慮阻撓你前進。你有明確目標,你有夢想!這是你想做的事,不需要因為焦慮就停下腳步。你有能力超越它。你的焦慮很正常。你的內心深處其實很明白,這些限制因素並未真正阻止你,只是你以為它們會阻止你,所以實在不必因為一時的挫折就放棄。
抵達辦公室的時候,我感到數周以來不曾有的平靜。既然患者取消門診,我便把時間用來檢討方才發生的事。我沒有忽略或壓抑我的焦慮感,而是利用它來自我成長。原本是幾近於恐慌的情緒發作,最後轉變為一個與內心對話的機會。我內心的自白原本是自我批判,情緒也因而往災難方向發展,最後我卻接受自己並得到鼓舞。
向焦慮臣服
之後數周,每當焦慮感湧出,我持續利用它自我成長。當時業務仍然沒有成長,草創時期的艱難依舊,但我已決心改變現況,首先是找到提供健康餐點與輕鬆氣氛的餐廳,接下來是帶上體育服,每周四早上在紐約做運動。更重要的是,我不再把工作壓力擔在自己一人肩上,開始與旁人分享心事。我與內人、師長、朋友懇談心中的焦慮和感受。起初還覺得害羞,一個治療焦慮的專家竟然承認自己被焦慮所苦。但是,對他人敞開心房之後,我也感覺彼此產生更深的情感連結。我向焦慮臣服,並體認到一個事實:我雖決定用盡全力,但任何成功背後都可能有不可控的因素,我必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內繼續感到焦慮。努力爭取不朽功業的人終究無法免於焦慮,這一點認知將能幫助我面對自己的限制,認清它、接受它,最終超越它。
筆者那日的經驗正道出了面對心理健康問題的哲理:人可以透過焦慮達致自我成長。我批判自己說一套、做一套,但這份自責就如一記警鐘,提醒我自問:一個人難道要完全擺脫焦慮,才可以活得快樂又充實嗎?並非如此。焦慮可以教我們認識自己、深化與他人的情感關係,讓我們生出力量來超越內心的障礙,並實現生命中最遠大的夢想與目標。焦慮可以是上天賜福,只要我們能學習如何因應並藉之自我成長。
我認為目前治療焦慮的方法都有不足之處,因為這些方法均是以治病為原則。人們總是想要完全消除、或至少要削減焦慮的存在。當然,沒有人希望過着焦慮的生活,不過,與焦慮共存的最好方式就是學着疼惜自己、與旁人有更多情感連結,並且有能力容忍生活中的逆境、磨難,以及不確定性。
經過十年,我在紐約的執業狀況成長為每年服務1000多名特殊病患,同事增加到70多人,紐約共有四個診所,波士頓兩個。從病患與治療師身上蒐集到的資料也證實了我多年前的親身體驗:我們可以在焦慮存在的同時,依然過着活躍與充實的生活。我們確實可以駕馭焦慮,借力使力讓生命蓬勃發展。
新書簡介:
書名:《凝視焦慮:化焦慮為力量的9大覺察法則》(Thriving with Anxiety: 9 Tools to Make Your Anxiety Work for You)
作者:大衛.羅斯馬林(David H. Rosmarin, PhD)
譯者:謝凱蒂(專業口筆譯工作者)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5年1月
作者介紹:
哈佛醫學院副教授、麥克林醫院專案主任,以及哈佛大學焦慮中心創辦人,該中心每年為美國各地上千名患者提供服務。在靈性與心理健康領域享譽國際,《科學美國人》、《波士頓環球報》、《華爾街日報》與《紐約時報》都曾以專題文章報道其研究成果。
個人網站:dhrosmari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