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 Mar 31 2025 05:06:1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臘月花墟盛事記──飲食文化的啟發

海、陸、空的食材斟酌季候時機,融入生活常態,各得其所;而且與傳統醫學理念結合,既養生,又可安神,盡見飲食文化菁華,甚至成為鄉音以外,流落天涯的入魂記憶。

挨年近晚,旺角花墟公園的漁農市集很有提振經濟的氣氛。

裏面賣的一半的是水產、蔬果、年花;至於另一半,由陳皮、花生、鹹魚到花膠、魚翅、吉品鮑魚,積澱歲月芳華,有價有市,都是乾貨。

華南一帶氣候溫和,海闊天空,如果不涉及人禍,藉水土之便,耕作無礙、捕獵有餘,逐漸養成未雨綢繆、積穀防饑的飲食文化。除了享受日常的鮮嫩蹦跳,更可藉着處理食物的技藝,捱過季候的水旱風暴和歲月的輪替消磨。

民間本着男耕女織、粗中有細的能耐,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森嚴法度,令那些本應腐朽的食材假以時日,以質感、滋味,帶着滿滿的自然風采,以及人間的懷舊與祝福,洋溢神奇的氣象──風乾、晾曬、挑剔、琢磨、醃漬、沉澱、泡染、發酵、配襯、折衷、塑形、附會、逆轉、調和……

然後,海、陸、空的食材斟酌季候時機,融入生活常態,各得其所;而且與傳統醫學理念結合,既養生,又可安神,盡見飲食文化菁華,甚至成為鄉音以外,流落天涯的入魂記憶。

然而,規避造化軌跡的食材必有變異。天地萬物在「立」與「破」之間的演化無可避免,生老病死、興盛衰亡,神奇、腐朽兩相依附,彼此有一種微妙的辯證關係──腥臊污垢雖可轉折昇華,成為百般滋味的食材,倘長期消受,總得小心處理。古早遺風,無奈因循內斂;統緒傳承,或已促成疾患。古有明訓,病從口入,一旦隱伏膏肓,非同小可。

如果說「藥食同源」,藥物的製作有專業的要求,長期處理食物的技藝亦須有嚴謹的規範和認證。人間所在,風土不同,飲食文化互相映襯;至於禮樂薰陶、倫理規範亦參差不齊。百般滋味與文化光譜的互相欣賞和尊重,至關重要。

由食物到醫藥,由治病到處理社會問題和人間煩惱,都應該認真確立規範,小心翼翼,免除後患。

日月逾邁,風雲詭譎,生肖龍蛇之間,「來日大難,口燥唇乾」。面對飲食風險、族裔安危、文化考驗和地球生態的種種難題,如何護養加持,新陳代謝,去蕪存菁,更須有超越節慶的關懷,普世價值的檢點。

如何護養加持,新陳代謝,去蕪存菁,更須有超越節慶的關懷,普世價值的檢點。(作者提供)

意象原型: 「來日大難,口燥唇乾」:見曹植〈善哉行〉

延伸閱讀:金庸引用〈善哉行〉的情節:《詩詞金庸‧助酒一曲〈善哉行〉》

許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