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十六計》中,第27計名為「假癡不癲」。許多人形容新上任的美國總統特朗普都是假癡不癲,不要以為他的言論只是誇張,其實內裏充滿計謀。他的就職演說特別提到了一位現代人可能較為陌生的第25任美國總統──麥金利(William McKinley),並表示要恢復德納利山的名字為麥金利山,以認可他的偉大。種種舉動,特朗普當然背後有着盤算。
天生的商人
特朗普的演辭提到麥金利通過關稅和財智等手段,使美國變得非常富有,形容他是「天生的商人」,也為後任總統羅斯福提供了大量資金,使之能夠興建巴拿馬運河,成為美國一個重要的貿易工具。因此,他提議將德納利山改回原名,這是阿拉斯加最高的山,早在1917年就已經以麥金利命名,但2015年遭時任總統奧巴馬更名以示尊重,阿拉斯加原住民世世代代的神聖地位。

此舉雖然引起了許多意見,但也顯示出特朗普對麥金利所推行的政策有多嚮往。麥金利1890年擔任俄亥俄州眾議員已提出關稅措施,其中一項叫做「麥金利關稅法案」,主張保護本土產品,確保有一定市場需求。因為本地產品有價格優勢,從而獲得許多本地工人的支持。根據麥金利的傳記,他的出生地肯頓是美國農具製造的中心,受惠於關稅政策,當地農業得以發展,並成為他日後進入白宮的主要政治資本。
他擔任總統後,1897年繼續推動相關法案,對進口的羊毛、食品和奢侈品徵收關稅,並獲得大力支持。特朗普在未上任前就已表示要加徵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的關稅,上任後也逐一實施。
二人同樣偏向擴張主義
第二個共通點是領土擴張。1898年,美國與西班牙之間爆發了一場戰爭,源於西班牙要鎮壓古巴的反殖民運動。當時美國媒體報道古巴四分之一的人口被西班牙軍隊屠殺,導致美國民眾群情激憤,憂慮歐洲的殖民主義會擴張到美洲。
麥金利起初對古巴事件持中立態度,最終支持出兵古巴。在短短八天內,美軍摧毀了西班牙艦隊,並順利佔領了西班牙的殖民地──菲律賓和波多黎各,將美國的勢力範圍擴展到亞洲和歐洲,歷史學家形容美國的帝國主義在此時開始。特朗普同樣推崇擴張主義,上任前後包括要求加拿大成為美國的第51州、佔領格陵蘭、奪下巴拿馬運河等。
供應鏈錯綜複雜 難仿效麥金利
第三項相似之處是對貨幣政策的掌控。麥金利開創了美元金本位制度,當時對於用白銀還是黃金為美元的掛鈎金屬仍有爭議,但麥金利在大選後決定採用金本位。隨着新金礦的出現,黃金成為美元強勢的貨幣優勢制度,奠定美元在國際貿易上的地位。特朗普同時希望掌控貨幣政策,更多次公開要求聯儲局盡快減息。
不過,今天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已經終結,全球化在冷戰之後急速發展了幾十年,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頻繁,供應鏈錯綜複雜,特朗普想仿效麥金利靠提高關稅,令企業的生產線重回美國本土,恐怕並不容易。麥金利總統連任成功之後,他在關稅理念上也出現較大變化。
1901年,麥金利在最後一次演講中宣布,放棄激進的關稅政策,宣稱「商業戰爭無利可圖」。他被刺身亡後,由老羅斯福接任,老羅斯福執政後期下調了美國的高關稅政策。有歷史學家更認為,麥金利時期的美國經濟繁榮,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世界向美國大規模移民、電氣化所引發的技術革命,以及西部大開發迎來高潮等,而不是什麼高關稅政策帶來的經濟利好。
特朗普上任後向中國貨品提高關稅,中國隨即作出反制措施,對鎢、碲、鉍、鉬、銦等稀有金屬實施出口管制,令美國的生產成本進一步上升。事實上,特朗普盲目增加關稅,最後都是當地消費者繳付更高的開支,甚至引發嚴重的通脹而無法減低利息,也因而無法促進經濟。特朗普搬出百多年前麥金利那一套板斧,恐怕只會損人而不利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