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12月3日,澳門發生了擴建校舍不果引起的暴亂。葡國政府敵不過人民力量,終於屈服,看在阿咩眼裏,革命意識更旺盛。翌年5月,香港新蒲崗大有街發生了人造膠花廠勞資糾紛,工人群起爭取權益,向資方追討欠薪。在很短的日子裏,香港左派組織了「香港各界反英抗暴鬥爭委員會」,支持工人繼續鬥爭。 因有澳門抗爭事件的成功,眾人士氣高漲,同心協力,矢言不斬樓蘭誓不還。
不斬樓蘭誓不還
山雨欲來風滿樓,形勢異常險峻。迨至5月6日,勞資談判破裂,終肇暴亂。當局拘捕21人。翌日,工會要求放人,政府堅拒。工人遂發起更大示威,防暴隊出動,催淚彈、木彈齊飛,驅散示威者,共拘217人。由是動亂益烈,港英硬朗,並不妥協,出動英軍布防。
左派16日即成立「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同時北京又有40萬群眾集會支持,火上澆油,群眾洶洶,越海至港督府示威,要求跟港督戴麟趾對話。港督拒見,3000群眾沿街貼標語、大字報,高喊進步口號,響徹雲霄。
防暴隊一步不退,以催淚彈,木棍對付,棍棒橫飛,共傷百餘人。局面動盪,政府實施宵禁。那一年我在上環《新報》當校對,每日黃昏回報館,都會看到不少示威者給打得血流滿面,邊上救傷車,邊喊「愛國無罪,抗暴有理」,大義凜然。
日後的厄運
看到群眾上街示威鬥爭,阿咩心中的抗爭火焰,一觸即發 ,恨不得立即跑上街頭。不幸的是:香港左派在情緒全面高漲之時,完全忘記了5月24日,總理周恩來曾公開說過:「對港英政府的鬥爭,要有理、有利、有節。」機靈一點的人就必然意會到,北京並不希望香港爆發文革一類的騷動。阿咩能冷靜一點,也就不會遇上日後的厄運。
斯時,阿咩和梁中昀在謝鏡添的號召下,組織了「金文泰學生戰鬥隊」,支持工人反壓迫,他們一起用蠟紙、鋼筆、油墨等工具印刷小傳單,宣揚「愛國無罪、抗爭有理」,明刀明槍要跟港英對着幹。眼看阿咩抗爭情緒膨脹,而港英制暴手段愈來愈狠辣,謝鏡賢怕出事,勸諭阿咩要保存實力,不要作無謂犧牲。阿咩深然其說,準備將最後一期「抗暴小報」,交其他同學派發。
卻是合該有事,8月底的一個夏天,艷陽高照,穿着金文泰白衣白褲校服的阿咩,與身穿培僑白衫藍男褲校服的謝鏡賢一同步走大坑家門,向山下走去,準備各自回校交小報。才走至真光學校門口,就給目光銳如鷹隼的警察逮個正着。一搜書包,全是「煽動性物品」,人贓並獲,哪裏走?小弟弟,上警局吧!
敢怒不敢言
兩人被送進羈留室,由雜差(CID)盤問。那時正值藍剛、呂樂橫行無忌時代,雜差等同流氓,打人不須擇日子,掛在嘴邊,一句口頭禪:「無事打三錘」,何況是有事?篤口篤鼻地罵,劈頭劈面地打,兩人頭破血流,滿天星斗,校服滿布鞋印,手臂大腿血漬斑斑 ,阿咩頂天立地,沒吭一聲。打過後,其中一名雜差送來一杯混着頭髮的清水,要他喝下。阿咩心想如此髒,咋喝?靈機一觸,舌頭把頭髮捲入舌底,乘雜差沒看見,偷偷吐在掌心扔掉,這才不致終生受殘。之後,面對的就是日日幾頓毆打,兩人咬着牙齒,敢怒不敢言。
如此過了不知多少天,阿咩轉解政治部,受到較好的對待,官員只盤問誰是領導人?並沒有橫施夏楚。阿咩天性機智精靈,裝出可憐相,斷斷續續,說是被左派校友教唆,其他一無所知,如此瞞騙過關。離開政治部,回歸灣仔警署拘留所,過了近一個星期,兩人被帶到中環域多利拘留所羈留。這裏品流複雜,有黑社會、色狼、大盜、道友雲集,幾乎沒有一個好人。好不容易捱到過堂,阿咩終於看到了父母親。法官上堂,檢控官讀出罪狀,法官問認罪嗎?阿咩斷然否認控罪。退庭後,阿咩被押至一個房間,父親進來看他,勸他認罪,一想到種種的欺凌,怒火中燒,對着父親朗聲說:「我根本沒有罪,為什麼要認?」聽得父親兩眼淚汪汪。到母親進來,態度跟父親大不相同,堅定地對阿咩說:「阿杰,你沒有錯,日後要堅決鬥爭下去!」
看到父母親不同的態度,阿咩終於明白父、母仳離的原因。父親是一個商人,孳孳為利;母親思想進步,不滿殖民政䇿,政見不同,水油焉能相合?離開域多利羈留所,阿咩被送入感化院待判。這裏,阿咩受到了畢生的羞辱,被少年犯冤枉煽動毆鬥,被判罰洗廁所。洗廁所,平常事,卻不許用擦子、毛巾洗滌,只能用雙手,這是何等的侮辱呀?千等萬等,等來判刑日。法官宣判阿咩藏有煽動性傳單罪名成立,入獄18個月,扣除三分一假期,實則坐牢一年。
獄中生涯不易捱,良夜不能入睡,阿咩睡在冷冷的地板上憧憬着:「只要能把英殖香港回歸社會主祖國懷抱,個人受一點皮肉之苦,又何足懼哉!犧牲小我完成大我,這是值得的。」1968年9月下旬,阿咩拎着簡便的行李離開了赤柱監獄。太陽有點刺眼,一陣暈眩,不禁問:「我的太陽到底在哪裏?」
後記
六七暴亂距今已56年,不少人仍在責備「左仔」滋事,擾亂秩序。可倒過來一想:如果沒有阿咩等這種青年,拋頭顱、灑熱血,起而抗命,港英會改弦易轍,推出懷柔政策嗎?不然,我們何能享有30年的盛世呢! 《英氣》是一本血淋淋的另類香港史,文筆清暢,敘事有節,值得我們細讀和思考。

《流金歲月》第五集系列文章
- 沈西城:阿咩蒙難記
- 石中英:我的六七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