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Apr 23 2025 16:37:0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吳蓓對文化的探究

如果一個人把自己身上的邪念和貪婪欲望修煉得無影無蹤,把自己身上的善良慈悲修行得大放光明,就是在增進人類整體的幸福 。
合撰:劉文清

(作者按:吳蓓,上海交通大學理學碩士,擔任大學物理老師13年。2001年留學英國,學習華德福教育,2005年創辦北京華德福家庭園,2017年在安徽創辦青檀學堂。著有《請讓他慢慢長大》、《英格蘭的落葉》,譯有《學校是一段旅程》、《解放孩子的潛能》等。本文主要參考吳蓓2004年的〈英格蘭的落葉〉、2018年的〈我有一個銀色的夢〉和胥絮叨2024年的〈青檀學堂之一個村莊養育一個孩子〉。作者計劃寫一系列文章,介紹內地、香港、台灣和世界各地從事自然教育的人物和機構。篇幅較長,分四次刊登,這是第三篇。)

承接前文:〈吳蓓的教育觀〉〈吳蓓的教育實踐〉

吳蓓在2004年出版的《英格蘭的落葉》一書中,充斥着對個人和集體之間關係的思考和佛教和基督教兩種宗教教義的比較。

個人和集體之間關係的思考

吳蓓多年在教育界工作,所以他最深感受到的是學校內多個工作崗位之間的關係。

在國內最先認識的是校長、書記,以及從不在大會上介紹的普通職工和教師。在英國,他們最先被介紹的是服務人員、工作人員,然後是教師,沒有校長。

隨之是他童年和少年時代人際關係的回憶。

在英國的自傳課中,他回想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時代,幾乎是被謊言籠罩,充斥着階級鬥爭的你死他活、解放全人類等等,頭腦裏也盡是這些事。他還記得小學時曾想過,自己怎麼連一個壞蛋也找不到。那時能讀到的故事只有紅小兵怎樣找到階級敵人,沒有童話、民間故事、民歌,只有無產階級的政治歌曲。

按魯道夫‧斯坦納(Rudolf Steiner)的理論,0至7歲追求善,7至14歲追求美,14至21歲追求真。他沒有經歷這些善、美、真的階段。斯坦納的觀點是針對一個正常的社會而言的,在一個充斥着無產階級專政的時代,一個人是無法體會到這些的。

記得上大學期間,他被德國哲學家康德的一句名言打動:「人是目的」。當時他反覆推敲這句話的含意,人是目的也就是說人不是工具,不是去實現某個主義或某個理想的工具,人活着就是要成為人。

但計劃經濟極易和政治權力的控制結合,他對政治權力的控制深惡痛絕。如何能讓兩者獨立?還有什麼樣的一群人有資格來決定生產什麼?生產多少?如果決策錯誤導致災難,這個損失比市場經濟產生的損失是否更嚴重?

他從小生活在個性受到壓抑的環境,生活在不敢表達內心真實想法的環境裏。而在英國表現個性,說出真話受到鼓勵。不同的環境下個人的自我發展和表現不同。

在英國的後期,他從強烈反對政治上的集權專制,到反對全球商業化專制。這是一種不少人心甘情願被統治的專制,是一種他們喪失抵抗力的專制,是一種不知不覺被勞役的專制。

佛教和基督教的比較

吳蓓決定個人課題做聖經故事和佛教故事的對比研究。《聖經》中,萬物是有等級秩序的,上帝最高,人次之,動物低於人,然後是植物、土地;佛教中沒有等級次序,佛陀的前世曾是動物,也曾是一位王子,甚至還是一棵樹。佛教對生命的慈悲與關切超過基督教。

佛教中也有征服,但征服的不是外面的世界,而是內心的欲望、激情,佛教告訴他們如何與內心的敵人作戰,他絕對不允許殺生。

基督教中的上帝是可以言說的,從清晰的話語中,西方人找到他們的民主、法律、政治等的一部分來源。

《聖經》記載許多基督行的神跡,如治病,甚至使人死而復活。有人統計在福音書中,共有35處描寫了神跡,另外還提到了許多次,雖然在基督教內對神跡有不同的看法,但這些故事在基督教傳播的兩千年中,起到很大的作用。

佛教中似乎沒有佛陀治病的神跡,相反地教導人們面對死亡。

佛教的精神之一是所有的存在是一個整體,人、動物、植物、水、土地、大氣,都是一個互相依賴的整體。殺死動物、植物、也是在殺死人的一部分,污染大地、水、空氣、也是在污染人。

吳蓓原來總是覺得佛教徒只知道自己修行,不關心社會,現在他想如果一個人把自己身上的邪念和貪婪欲望修煉得無影無蹤,把自己身上的善良慈悲修行得大放光明,就是在增進人類整體的幸福 。

更多精采文章

黃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