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與家人都愛上看韓劇,這本來是我極不願意的,因為覺得追看長篇電視廣播劇,十分費時,有時心中暗想:「這套若不好看,也是有好處的,至少可以停下來。」
其實很佩服那些出色的韓劇編劇員,不論背景,如講法庭、醫院、宮廷、懸疑、政局、時空交錯等,往往在首二、三集便把你吸引住,總有些令人慨嘆其設計精妙之處。
說到韓國(當然是指南韓),最初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印象,記得在八十年代初,有一次去日本旅行,順道去了一天漢城(今稱首爾)。當時導遊說,香港人到韓國旅行的十分少,因為沒有景點,細細的皇宮、城樓,無甚可觀,吃的也不討好,碟數多,著名的人蔘雞湯味道亦只覺一般。最特別的地方是夜間有宵禁,旅遊大巴每逢經過總統府,導遊緊張的吩咐我們垂頭坐下,切勿站立及探頭出窗外,因為可能會被衛兵視作有所圖謀,自招危險。當時覺得有點戲劇化,近日翻看其歷史,原來在1980年韓有光州民主化運動(政府稱為暴亂),其後多年由當時鎮壓的全斗煥總統高壓統治,軍隊與市民常有衝突,回想起來,難怪去韓旅行者稀。
在當年若與南韓作一比較,日本便十分突出,八十年代初,連續三年的復活節假期,我都跟大隊,即一些中、小學校長,一起去了日本旅行,九州、本州、北海道,由南到北,分三年去了,覺得日本繁榮先進。記得當年在神户世博,試坐磁浮火車,參觀聲控的家居設施展覽,領略到其工業與科技的發達,心中有些忐忑,比起剛進入改革開放階段的中國,對中、日如果再開戰(不知為什麼當時曾經有這個思想),有些擔憂。
轉眼間30年過去了,這幾年間我曾去過兩次日本,兩次南韓,無可否認,南韓的表現追貼日本,而韓劇卻早把日劇打低了。我慢慢把拍劇的能力與國力掛鈎了,當然這想法欠缺科學性。

《大長今》風靡全港 韓劇風潮之始
說到看韓劇,其實與家人曾經在2005年,在無線翡翠台追看《大長今》,記得首播時,我們是沒有看的,慢慢因為口碑佳才加入追擊,到今天我還記得兩個極有啟發性的片段:
其一是長今是一個宮廷內的醫女,日常研究用御藥醫治宮內皇族,頗有心得,有一次因為一些原因,她要在民間對抗一些流行疫症,突然發覺在宮廷內的醫術無用武之地,原因是宮廷內所用的藥物大多珍貴,民間缺乏,而且要處理大量患者,就算不缺乏金錢,慣用之藥也是難求。這一片段令我明白了一些道理,首先我覺得大學裏的一些學術研究、基礎教育的同工很多時是用不着的,而大學同工也很少走到學校去看看職場現況,有點像宮廷內的醫術,民間用不着一樣;服務對象不同,也突顯了階級間的矛盾。最近一位心臟科醫生向我提供一些數據,說明本港心臟病患者的復發率,在貧富不同階層有很大不同,即是說用藥、調理因貧富懸殊,復發及死亡率也有很大差異,可能你會說其理不證自明,我關心的是所謂醫療發達,有時只是說手術費、藥費愈來愈貴,與一般基層市民沒有關係。
第二個令我有深刻反思的片段是這樣的:應該是明朝吧,有一個中國大臣來巡視中宗皇朝的民情,中宗皇族十分重視這位欽差大臣,同時打聽得這位大臣很愛吃美食,便吩咐長今準備豐富的御膳款待,長今與大臣一碰面,憑她在醫術上的經驗,得知他患上了消化系統的大毛病,不宜大吃大喝,便冒上被中宗及欽差大臣責備不敬之罪的危險,堅持不讓這位大臣吃肥膩餸菜,只願意提供一些調理身體的藥膳,最後大臣發覺身體恢復健康,才明白長今具備不畏強權,堅持專業的精神。看了之後,我想到今天的老師,有時也會面對相同的處境,例如有家長喜愛追逐成績,催谷子女學習較艱深的學術知識,我們豈不是也應該有專業精神的支持及勇氣予以阻止嗎?
有評論者認為在2003年9月至2004年3月在韓播映的《大長今》是韓劇熱潮的開始,可能有一些根據吧。
若劇集的創作力與國力有關,或許我也應該看看內地製作的劇集,最近本港製作的劇集水平下降,收視不佳,有何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