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Feb 19 2025 03:38:39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地獄也會變

在我國傳統的地獄觀中,死亡之國及其主事者,並非百世不易,而是隨時代不同,觀念轉變,有所更迭,道教基本繼承這套思想。當如另類死亡教育,以下便談談地獄演變。

去年電影《破.地獄》大熱,票房屢創新高,打破人們忌諱,對向來神秘的殯儀業生起興趣,連帶有意了解道教文化。即使不為信仰,大眾如能多認識與國人同生共長的道教,本身已是一樁美事。

道教儀式以形象化見稱,運用象徵物以寄喻宗教意含。電影的切入點 ──破地獄儀式亦不例外:瓦片代表束縛亡者的地獄,道士擊碎瓦片,表示亡者從地獄中解脫。

有趣的是在我國傳統的地獄觀中,死亡之國及其主事者,並非百世不易,而是隨時代不同,觀念轉變,有所更迭,道教基本繼承這套思想。當如另類死亡教育,以下便談談地獄演變。

北陰

追本溯源,我國早期的亡者歸處,該是北方,屬陰之地,稱「北陰」。

陰,相對於生人所居的陽世而言。《周易》以「乾」父為陽、為天;以「坤」母為陰、為地。先天八卦以乾坤定位,坤居北方。於是,北方在先秦就成了陰人(亡者)歸宿。因此,《禮記.禮運》記述為死者辦「復禮」招魂時,「升屋而號」須面向北方。至於,「北陰」之主,就稱作「北陰大帝」。    

蒿里

及至,秦始皇泰山封禪後,我國的冥府就轉移至泰山。秦漢以前,西域未通,時人認為齊魯交界的泰山為最高,故秦皇、漢武皆封禪於此。封者,祭天;禪者,祭地。前者,被認為最接近天,於是在泰山祭皇天。祀后土則在泰山前(泰安城西南)的兩座小山──社首山和蒿里山設壇,此後這裏便成了「地府」。漢代有祭歌,以「蒿里」地名為歌名,當中明言:「蒿里誰家地,聚斂魂魄無賢愚」。

兩山既附屬於泰山,稱呼時,以大者為尊,結果泰山之神──「泰山府君,又稱『東嶽大帝』」就繼承了「冥府之主」。到唐、宋,蒿里一帶依然香火不絕,靖康之難時雖短暫經歷戰火,幸好元、明、清均有大規模建設,可惜,近代又毀於戰禍。

酆都鬼城中有一處名為「鬼門關」的地方,傳說是進入鬼國的必經之路。(Shutterstock)

酆都

除了泰山,南北朝後,我國又多了一個「冥府」,那是四川的酆都。南朝高道陶弘景的《真靈位業圖》指冥府為「北方羅酆山」,由「酆都北陰大帝」主管,「為天下鬼神之宗」,可見上承及發展先秦「北陰」為冥府之說。

另一邊廂,相傳神仙「平都神丹真君──陰長生」和「西城宗道真君──王方平」,在四川酆都山得道,兩仙便以姓氏「陰王」為旗幟,此事在當地廣為流傳。在各種巧合下,後人將原指「北方羅酆山」的「酆都」,與「四川酆都山」相混,同時又把「四川酆都山」的「陰王」,誤解為「陰間之王」,於是「酆都北陰大帝」的治所,就改到「四川酆都」,這裏也變成「鬼城」。

青玄大帝

對亡者而言,光有歸屬處所,仍有不足。因此,道教最晚在六朝之前,已有「東極青玄大帝」超度幽冥。祂又稱「太乙救苦天尊」,簡稱太乙天尊、救苦天尊、靈寶天尊。由於,「太乙」和「太一」音近(普通話音),推測起源與先秦楚地的大神「東皇太一」有關,《楚辭.九歌》首篇正是祭祀祂。據《太乙救苦護身妙經》所述,祂是元始天尊以精氣所化,以救度眾生,故祂可化身無限,四處尋聲救苦。所以,道教齋醮法會上,都會奉祀祂臨壇,度化苦眾。

結語

要是執着哪塊瓦片代表哪個地獄,不免有點死搬硬套,然而,綜上所述可知道教與我國歷史、文化息息相關,相互扭結。若想認識道教文化,每年3月道教界會藉着道教日,舉辦一系列活動,歡迎各界人士參與,道教團體籌辦的會屬學校應當鼎力支持,以弘揚道化教育。

劉鴻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