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友善社區學校:由體驗開始

我們相信友善社區學校在多變的人工智能時代仍能創造出有效的學習環境,且能為社區帶來正面效益。

過去十年間,本校團隊發現社區資源對學生學習有莫大的幫助,學校由課堂設計、規劃課程至學校發展,均加入社區元素,善用社區資源以發掘更多學習空間,既加深學生對所屬社區的了解,又可予學生學以致用的機會,於學習階段已經能反饋社會。

本學年學校獲社會投資共享基金資助推動友善社區學校計劃,盼可以憑過往八年計劃經驗推動更多中、小學校一同參與成為友善社區學校,把服侍社區的理念傳揚出去,並透過本校作為分享平台加緊社會各界的連繫。本文總結過往經驗,嘗試拋磚引玉,將實踐友善社區學校主要流程當中的第一步「體驗」及第二步「掃描」加以闡述,希望有興趣實踐友善社區學校的同仁可作參考並運用當中的方法踏出第一步。

友善社區學校實踐流程圖。
友善社區學校實踐流程圖。(作者提供)
 

簡單概括整個友善社區學校的實踐流程,主要分三個階段,並以循環方式進行,先由第一層的課堂參與開始,推進至第二層的科目參與,最終到達第三層的全校參與。當中每個階段按需要由計劃、實踐、檢視及評估四個部分組成,循序漸進增加實踐的深度和闊度,更可適時評估學校及社區的需要,作出即時調整以達到共贏。

第一步由「體驗」開始

唯不少學校對於友善社區學校一詞較為陌生,對理解友善社區(Friendly Community)與學校如何構成關係、推展友善社區學校為學生、家長、學校帶來的得益或感疑惑,正好本校獲社區投資共享基金資助,作為先行者我們樂於為學校提供分享,並協助有興趣的學校提供具體協助,一切皆可從體驗開始,例如本校團隊可提供到校支援,甚至提供相應社區服務體驗,如義工培訓、籌劃社區服務等,以先體驗後感悟加深對友善社區學校的認識。

我校深明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的重要,教師團隊亦應用此法於推動友善社區學校之上。「親身下河知深淺」,要讓其他教師、中層領導人員等可以理解及接納友善社區學校,親身體驗是首要的元素。總結多年來的經驗,本校團隊運用學校特色,設計了一系列有關STEAM、社會健康及環境保育等的課堂及活動,而活動主要由已接受培訓的友善社區大使(即長者義工或學生義工)及相關地區組織的人員帶領及籌備,以親身體驗、動手參與作為主要的學習方式。例如我校曾為其他學校提供教師培訓,活動中參與教師可以了解社區人士與學校教師緊密合作的關係,並透過共同參與與社區相關的課堂及班組活動,從中體驗得到推動友善社區學校的裨益。

本校為社區提供各式各樣的服務及活動,如協助鄰近幼稚園舉辦活動、到區內屋邨向社區人士推廣新興運動等。(作者提供)
 

第二步「掃描」學校及社區

體驗過後,若學校有意成為友善社區學校,本校團隊可協助貴校進行「掃描」,以了解學校的強項及社區需要。本校團隊於開展初期可與夥伴學校進行會議,同時學校需要完成自我評估及進行社區調查,繼而分析學校特色及其發展方向,了解學校鄰近社區的需要,例如識別出社區上的弱勢社群或當區潛在相關的社會問題,善用學校的優勢及強項填補社會服務縫隙。參與學校可以先衡量校內的需要,逐步有層次建立學校及社區的關係。

「社區需要檢視及學校評估表格」分成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先會整理參與學校鄰近社區的現況,從居住環境、社會服務支援分布、福利資源及設施、人口群體特性作調查,分析及找出社區的需要,而第二部分則會由學校內部自行評估,就學校發展現況及過住經驗,列岀各項曾籌辦或參與社區活動的數據,並就此作分類,如社區關懷、地區考察等,分析學校以往在社區的角色、參與度及其優勢,利用相關數據助學校日後規劃活動目標及對象。

以本校為例,本校擅長STEAM教育,故利用此作媒介,透過「動手做」,教授學生及長者設計與科技的有關知識及技能,如製作木結他、設計智能家居裝置、設置空氣監測裝置等,隨後參與者會轉化其角色,負責協助或帶領活動,並對外分享他們所學。

友善社區學校不只是理念,透過更多學校的實踐定能百花齊放。只要學校嘗試踏出第一步,未來香港教育肯定變得更多元化,我們相信友善社區學校在多變的人工智能時代仍能創造出有效的學習環境,且能為社區帶來正面效益。本學年我校團隊會持續發文介紹實踐友善社區學校的主要流程,盼更多學校可以發揮其所長,主動連結社區,真正達到「學校即社區」的友善社區學校願景。
 

何樹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