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鵬‧小交‧朱丹

柏鵬上任之初,曾經立心改革香港小交響樂團,掏出隱藏的能量及未被發掘的潛質。用盡心思之後的成果,有目共睹。

筆者對小提琴家朱丹的認識,大概始於疫情期間,不過僅限於電視節目中欣賞到他的演出而已,當時發現他在室樂演奏的氣質似乎要比獨奏更加強大。去年他再度來港演出獨奏會,門票一早已清空,筆者來遲一步。不過,幾個月後在香港小交響樂團的新樂季節目單上,卻發現朱丹與音樂總監柏鵬(Christoph Poppen)合作的協奏曲音樂會,將會演出較為冷門的樂曲。

樂團音樂表現極之出色

音樂總監柏鵬這次安排在上半場的都是較不熟悉的作品,以對應下半場的大熱樂曲柴可夫基(Tchaikovsky)的《第五交響曲》。第一首演出作品為2002年由西爾維斯特洛夫(Valentin Silvestrov)所寫的現代浪漫樂曲《寂靜的音樂》(Stille Musik)。這首寫給弦樂團的作品,正好考驗柏鵬近年調教出來的小交弦樂組。

第一樂章優美的圓舞曲風格,整體上團員已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弦樂聲音通透而和諧,非常漂亮,而且還非常雍容。第二樂章的歌唱味道更加濃郁,樂團的演繹亦相當動人。其實,三個樂章的風格變化不大,樂團成員在掌握弦樂音色相融,與表達從容優雅的浪漫情懷,都令人感到非常舒適。大概,柏鵬大師交託團員的寄望相對地輕鬆,而整體表現卻相當成功。這首作品亦如德伏扎克(Dvorak)的《弦樂小夜曲》一樣,旋律之中經常有中提琴不經意地跑出來的樂句,中提琴組當晚的表現在穿插於其他聲部之間的巧妙瞬間亮相,音色與音樂的表現,可謂極之出色。

在當晚的演出中,可以肯定朱丹的演奏硬技巧的確非常完備,音樂感亦極之豐富。
 

硬技巧完備  唯抒情變化受限

朱丹今次與樂團合作演奏的史曼諾夫斯基(Szymanowski)《第二小提琴協奏曲,作品61》,柏鵬聲稱是首次在香港演奏的作品。印象中,80年代末,當年的小提琴新星王曉東,曾來港演出史曼諾夫斯基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此後大概亦好像沒有聽過有小提琴家來演奏過這位作曲家的協奏曲了。

在當晚的演出中,可以肯定朱丹的演奏硬技巧的確非常完備,音樂感亦極之豐富。不過,在現場的迴響中,發現他的握弓和發音局限非常多,他並未能完全利用整支琴弓,而且換弓的虛位很明顯和突然。所以,朱丹在硬技巧的片段,直接了當的硬朗表現的確無與倫比,音色亦動聽,技巧非常乾淨俐落,特別在華彩樂段,更加異常精彩。可是,落到抒情的片段,色彩的變化便有所限制,音樂的表現被握弓的單向性而阻擋,整體的歌唱性在琴箱裏面亦未能飽滿地充分發揮。因此,整首協奏曲的演繹,變化便流於單調,這是非常可惜的事。

樂團在柏鵬的指揮下,對朱丹的扶持非常理想,而且在這首較陌生的作品中,樂團當晚演繹出一隊交響樂團應有的平衡與大氣,表現相當優秀,音場的色彩表現都令人感到相當動聽。朱丹亦加奏了一首炫技作品──韋尼奧夫斯基(Wieniawski)的Étude-Caprice No. 4,由樂團首席格德霍特(James Cuddeford)為他擔任小提琴伴奏。

朱丹在這首要求跨弦、音階、小提琴四條弦的全音域與靈巧小跳弓結合的樂曲,整體上相當完美,音樂感亦相當好,不過正如當晚在聽他的協奏曲時感覺一樣,如果他可以在音色上增加變化的話,那整體上的炫技水平將會更加提升。兩人當晚的合作非常合拍。

朱丹和格德霍特當晚的合作非常合拍。
 

壓逼感大於音樂感的柴可夫斯基

下半場樂團演奏柴可夫斯基的《第五交響曲》,可說是筆者最期待的一首作品,近來小交都在水準之中,由音樂總監指揮這類樂曲,更加令人想逼切看個究竟。當晚演出中樂團成員的水平已經難以被批判,尤其是木管組的技藝更是相當達到巔峰。不過,就以演奏柴可夫斯基作品的風格氛圍而言,柏鵬所帶出的提示,由一開始已似乎過重。

第一樂章開首,當木管組還在塑造形象框架時,柏鵬已任由弦樂組奪取主導,特別是中音部,作為擔任和聲的支架責任,不能過於強勢,如俗語所說的「妹仔大過主人婆」,喧賓奪主。所以整個第一樂章,柏鵬所放任的手法,讓樂團裏不同聲部都不斷處於同一層面,壓逼感大於音樂感,使得柴可夫斯基作品的弦樂與管樂兩大分頭而走的基本輪廓,陷進了同一個泥潭裏,更枉說加進高層次的法式精緻了。

圓號首席包文慶在第二樂章的獨奏,與其他木管組獨奏合作,非常動人。不過,整體上樂團的層次,依然過於平面而強勢,這使得本應不同聲部此起彼落的動人時刻,並無盡情發揮的機會;委婉與激昂的分野,並無適當的調節。第三樂章的主題亦因為線條主次的問題,而令幾個弦樂聲部本來各有優秀表現的機緣,變成了混在一團,的確非常可惜。木管組的演繹非常甜美,他們之間的層次有時卻太過統一,經常過強的弦樂組更埋沒了雙方的合作層次。所有好事同一時間拋出來show hand,變成了不那麼好的結果。當然,在講求不同聲部各自表現和整體合作的第四樂章,效果就因為層次與音量的放任,而令整體的藝術感下降。

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作品,小提琴組的線條作為對其他聲部的抗衡,非常重要。在這個樂章的後半部,格德霍特在領導第一小提琴組時,大概是出於經驗和本能,聲部的整體音量與線條突然退下來,這一下,不但沒有令整個樂團的演奏失衡,樂團其他聲部更出奇地下意識跟隨,自此整個樂團的布局層次,就能夠依據作品本身的結構安排,在最後的樂段裏,表現出合乎色彩氣度的柴可夫斯基風格了。

柴可夫斯基的管弦作品,小提琴組的線條作為對其他聲部的抗衡,非常重要。
 

進可攻 退可守

柏鵬上任之初,曾經立心改革小交,掏出隱藏的能量及未被發掘的潛質。用盡心思之後的成果,有目共睹。就幾個月前,柏鵬指揮貝多芬(Beethoven)及布拉姆斯/荀伯克(Brahms/Schoenberg)作品的音樂會中,曾出現能量過大而掩蓋整體音樂的情況,今次是筆者第二次感受到。或許,柏鵬大師是時候好好地利用自己一手調配出來的「籌碼」,特別是已能夠穩操勝券的中音聲區,成為進可攻退可守的忍者,令整個樂團的水平再登上另一個新維度。

註:作者評論節目為2024年11月16日香港小交響樂團於香港大會堂音樂廳上演的「最愛小提琴 :史曼諾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音樂會。
 

 

傅瑰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