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為段崇智教授出任中大校長的最後一天,連載最後這一篇訪談中,段校長總結了多年在高等教育界經驗,談到中大和香港的高教界的競爭力,與及對新校長盧煜明的評價。
承接上文:
引進來,走進去 如何保持高等教育優勢?
灼:香港高等教育如何保持優勢,在國際排名再創佳績?
段:我認為中大近年值得驕傲的在於,用國家的口號來說「引進來,走進去」。上年我在北京中關村也撰寫了一對對聯來演繹:「五湖四海招英才,大江南北創新高」。就像我構思了Vice-Chancellor Early Career Professorship Scheme(校長特聘新晉教授席計劃),每年多達500人申請,篩選過程很嚴格。目前已聘請十多位教授,他們將獲得研究支援和基礎設施,包括對創新和知識轉移的支持,大灣區廣泛的全球合作夥伴網絡和機遇。我也有舊生成功申請,感到很開心。另外,我也建議前特首林鄭月娥推出Global STEM Professorship Scheme(傑出創科學人計劃),我們前所未有地招收了十多位很有江湖地位的學者,做得很好,不知道現任特首李家超會否考慮延續。
灼:今年的《施政報告》強調要打造和推廣「留學香港」的品牌。
段:我覺得政府最重要強調非本地生畢業後的工作前景,不僅在香港,也包括全世界,這個需要搜集更多資料。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的Global employability University ranking(全球大學畢業生就業能力排名)榜,中大、港大和科大都位列全球100名以內,殊不簡單。以往美國的大學也強調return on investment(ROI),即是學費的回報,將20年後的預期薪水與學費比較,香港應該要從這方面多推廣。
香港的大學是特別的中國大學 中大定位有別北大、清華
段:政府常說,香港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我認為不只要背靠,也要立足祖國,所以中大去年在內地成立了多個研究基地,包括北京、上海和大灣區,要是中國一間很特別的大學。我們不是清華,也不可能變成清華,我們要有自己的特色,包括以英文教學、傳揚中華傳統、擁有一流的國際關係。
有說香港要擔當中西方之間的橋樑,成為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我認為橋樑的重點在於兩側的根基,縱使橋面做得多漂亮,兩邊根基沒有打好也沒用。如何做?要融合了兩邊的土壤,即文化、社會元素,彼此才能互動,中大有這個能力,因為大學在世界各地都有校友,也比其他大學走前很多。還有,橋樑一定要有很多交流的通道,如合組中心、雙學位,就像單車、汽車和行人路都可走。我希望過了60年後,中大能在這方面繼續保持我們的優勢,一定不能毀壞橋樑的功能。
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教授有次跟我說,香港回歸20多年,有兩個重點,一是港人要認識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這裏大約(做到)70分;二是香港不可以變成一個普通的中國城市,這個做得不容易,(打分的話)只有40多分。現在我們很想做回一個中國的城市,重新學習了很多東西,但香港的大學應該盡力繼續成為特別的中國大學,包括學科、教學方法和對世界的開放程度。要知道,清華大學只有2.5%非本地生,中大則有37%非本地生,以及56%非本地教師,其中當然不乏內地人,但他們都是從外地回流的,這個(中外師生來源)一定要保持。
雖說大學排名是一盤生意,但大家如一眾家長都很重視,所以我們都會着重國際排名,我們的老師素質和學術成就排名都很好。早前我們邀請Elsevier(愛思唯爾)分析,我們的FWCI(Field-Weighted Citation Impact,領域權重引用影響力指數)是整個大灣區最高的。另外,我們也有說服力邀請國際知名學者來參與不同論壇,這個就是香港的專長。
早發獲益 中大(深圳)成績獲肯定
灼:中大(深圳)目前發展狀況如何?記得當年畢業生的資歷曾受到非議。
段:我了解他們的看法,但那已成為歷史,時間會改變很多東西。現在中大和中大(深圳)就像兩兄弟,我上任以來一直看着她發展,當年剛開始時只是一塊爛地,四周沒有其他建設或社區,很靜和荒涼,入夜天黑後,我們還需要安排保護女學生回家。但經營下來,有麝自然香,因為課程是用中大的教學法,也需要經過中大批准,畢業生也可獲授中大的學位。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院預計有3000個床位,2025年第三或第四季開張,籌備也甚具挑戰,我們目標要成為三甲醫院(按:國家醫院劃分中的最高等級),基建和設備外,更需要有充足、一流的醫生和護士,而目前第一屆醫學院的學生還未畢業。幸好,因為醫院直屬中大(深圳),所以已建立一定的聲譽,會繼續努力。
另外,中大(深圳)又發展了音樂學院、公共政策學院,也發展了很多家書院,與中大的書院關係密切,在內地高校來說很特殊,所以家長都很滿意。雖然學費比北大、清華高,但相較內地中外合辦的學校來說,十多萬的學費算是很相宜。上海紐約大學、昆山杜克大學的學費接近二十多萬。
期待再續埋首研究之路
灼:你提早離職後有什麼新計劃?會否繼續留在香港發揮作用?
段:我最少要三個月來解職舒壓,不用每天再開會、面對一大堆「功課」,壓力會低很多,都開心的。另外,我一直兼任利國偉利易海倫組織工程學及再生醫學教授,卸任後會繼續埋首原來一直在做的研究和實驗。其實擔任校長多年以來,每年我都發表多篇研究成果,同時指導六個博士生。今年也招收了兩名博士生,也有些副教授與我一起共事做研究。另外,大學也提供了不少特別或學術休假,讓我到海外交流,未來可以和不同地方的學術人員交流、砥礪激發一些新的研究項目。這個教授席會直到2026年,我會多留兩年在香港。
盧煜明接任 天時地利人和
灼:對盧煜明教授將出任新校長有何寄望?
段:盧煜明的學術成就有目共睹,很聰明,我對他接手大學的行政事務也很有信心。Dennis貢獻中大多年,對中大很了解,是難得的,做校長挑戰多。我們認為很久;多年前,我出任研究資助局(RGC)生物學及醫學學科小組主席,負責審批不同研究基金的申請,其中一名申請人便是盧煜明,他的研究項目好評如潮,我也很欣賞他的成就,不時幫他「賣廣告」。現時接任中大校長實屬天時地利人和,任重而道遠,我祝他一切順利!
後記:本社訪問刊出前,傳媒在12月中廣泛引述英國傳媒兼大學排名機構《時代雜誌》THE(Times Higher Education),報道指段教授在10月時在英國表示,決定離任校長職位,是受外部壓力影響。回想本社訪問期間段校長十分含蓄,表示這幾年很多事要集中精神推進和處理,認為幫助中大發展是首要優先責任,沒有太在意也不把外界批評放在心中首位。這幾句外媒報道,雖讓段教授最後當中大校長的日子,由平靜變成再掀起政治味濃的討論,但缷任校長職位後可以更專注沉浸在研究,以及發展全球高校界交流溝通角色,段教授顯出舒坦有勁的心情。
香港中文大學段崇智校長臨別專訪 三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