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家都已清楚看到,在「余滄海」和「岳不群」這兩個名字的啞謎被破解之後,我們才發覺原來「魚」和「樂」是構成《笑傲江湖》的兩大元素。以下,筆者將會繼續剖析金庸創作這部小說時,是如何運用梁思成提倡的藝術技巧的。之後筆者亦會講解粵劇泰斗梁醒波先生的名曲《釣魚郎》與《笑傲江湖》兩者的共通之處。
既重複又變化
梁思成對於藝術創作的理念,可概括為:須在時間或空間之上,將「不斷重複」和「持續變化」兩種手法交融滙合,方可創造出精妙雋永的作品。他在〈千篇一律與千變萬化〉一文中便開宗明義:
「在藝術創作中,往往有一個重複和變化的問題:只有重複而無變化,作品就必然單調枯燥;只有變化而無重複,就容易陷於散漫零亂。」
小說與樂曲結構相異,在一部小說中不斷重複同一個情節便十分無聊兼且荒誕。金庸一貫使用的創作手法,是挪移舊作的人物和橋段,再仿效變奏曲的形式來譜出新篇。這樣便與舒伯特的《鱒魚》五重奏不約而同,皆因這首樂曲的第四樂章就是一首改編自舒伯特自己的歌曲作品《鱒魚》(德語:Die Forelle)的變奏曲。
挪威男中音歌手Aksel Rykkvin演唱舒伯特的作品《鱒魚》:
下面列舉幾個《笑傲江湖》中相對地重要,既重複而又加入變化的情節:
一、在〈治傷〉一回,令狐冲受傷,儀琳為他偷取西瓜充飢解渴。很明顯,這一幕就是脫胎自《射鵰英雄傳》中的〈密室療傷〉。這當然是金庸要再一次引導解謎者注視「西瓜」這一件關鍵證物。因為林徽因的幾部小說中,都有重複寫述分食西瓜的情節。而之前「群玉院」一幕用蒙太奇手法寫曲非煙出場,是向率先用這嶄新手法來創作小說的林徽因致敬。
二、由華山派前輩風清揚憶述,始終沒有出場的獨孤求敗,是把《神鵰俠侶》裏面的人物來一次舊調重彈。其實,金庸是透過獨孤求敗這個名號來暗暗指出楊過原型人物的事蹟。讀者若果從庚戌子已找出的人物脈絡中探索,也應可以早一步把楊過的原型人物推尋出來。
三、日月神教是挪移自《倚天屠龍記》的明教,而且同樣是隱喻政治權勢以外的輿論界,包括作者經營的《明報》,以及由任公梁啟超創辦的《晨報》。武功「乾坤大挪移」為明教教主專用,庚戌子亦已指出,這門武功的心法,寄寓着金庸編撰小說的手法。
上述三項均是源自《射鵰》三部曲的橋段。武當掌門冲虛道長,則是重複了《俠客行》裏面的角色名稱;五毒教在《碧血劍》中已有描述。總之,挪移自舊作的事物繁多,礙於篇幅,未能在此一一盡錄。
「千變萬化」與「百變千幻」
從武功招式名稱,我們又可看到金庸細膩鋪陳,其實是要為解謎者提供一則確鑿的憑據。劉正風臨危之下使出衡山派三大絕技之一的「百變千幻雲霧十三式」,後來該派掌門人莫大,亦以同一劍招擊斃嵩山派大嵩陽手費彬。「百變千幻」四字的意思,何不就是等同「千變萬化」呢?即使華山派掌門岳不群認為這套劍法並無太大用處,但當由功力深邃的莫大先生使出,即以一招了結對手。可想金庸認為只要練得其法,不論「千變萬化」抑或「百變千幻」皆為無比厲害的文筆功夫,而他自己亦已達到揮灑自如的境界。
莫大先生在胡琴中藏劍,又會用這樂武合一的器具奏出引人落淚的一曲〈瀟湘夜雨〉。金庸已在暗示小說就如胡琴,既合而為一,亦內藏玄機。讀者不應只從外觀定論,而當深入一層去感悟當中含意。
金庸在新修版的序言中表示,他在創作時有一個願望:……不要重複已經寫過的人物、情節、感情,甚至是細節。
然而,他殫精竭慮,刻意鋪排前作的橋段和人物在《笑傲江湖》中重複出現。可見他說話東跳西躍,意在言外,解謎者欲求看清真相,便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更要做到逆位思考了。前文亦已講過,古龍早已知道金庸的秘密,於是寫李尋歡不斷重複雕刻的小木人是林詩音。李尋歡和林詩音,分別是影射金庸的筆名林歡和詩才出眾的林徽音。
從上面種種,可見金庸對梁思成的藝術創作理念拳拳服膺。他以樂曲為本,又以人喻魚,更刻意地把舊作的人物和橋段重複使用,然後換妝轉境來編撰《笑傲江湖》。他把重複和變化的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就是向藝術大師梁思成致敬的最好方法。

《鱒魚》、《釣魚郎》與《笑傲江湖》
金庸曾說小說是藝術的形式之一,他亦在回應梁羽生先生的文章〈一個「說故事人」的自白〉中自稱是個講故事的人。換言之,講故事也是一門藝術。而反過來說,所有藝術作品其實都是在講故事。近代才出現的電影便直截了當地講故事,而千百年來的詩詞、歌曲、書畫、雕塑、建築都是形形色色的,講故事的藝術。小說不論長篇或短篇,都在講故事;甚至一道由廚師精心炮製的美饌佳餚都是在講故事,也是藝術。
再以樂曲為例,一首音樂或者歌曲,就是在較短的時間之內講故事。以魚為題的歌曲,西方有舒伯特的歌曲《鱒魚》,現在仍然廣為人知。我們也有由梁醒波先生主唱的粵曲《釣魚郎》,兩者表面上是說魚,其實都是講人的故事。
《釣魚郎》由唐滌生先生在中西混合的舊曲填上鬼衇詼諧,使人哭笑不得的新詞。內容述說魚翁用奇特的誘餌吸引各種魚上釣,正正是諷刺因各式各樣的貪念而上釣的人。這樣便和《笑傲江湖》真正的要旨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金庸卻是倒轉過來以人喻魚,笑看世人如江湖之魚,因利慾薰心而身不由己,終於自投羅網,或沉淪苦海。
而當大家領略到梁思成提出的藝術創作理論後,也會聽得出這首粵曲在不斷重複的釣魚過程中加以變化,使人百聽不厭。讀者若果把曲中對各種魚的描述,以之和《笑傲江湖》各個角色的處境比對一下,也必會感到兩者互相呼應,趣味無窮。筆者推想,金庸也十分喜歡這首諷刺芸芸眾生的粵曲。

《笑傲江湖》的結尾,金庸透過令狐冲的心思來詮釋佛家的「湼槃」境界:
湼槃是「無為境界」,我們做人是「有為境界」。在有為境界中,只要沒有不當的欲求,就不會受不當的束縛,那便是逍遙自在了。
在後記中,金庸再補充:那些熱中於政治和權力的人,受到心中權力欲的驅策,身不由己,去做許許多多違背自己良心的事,其實都是很可憐的。
讀者諸君,請細想這兩段說話與《釣魚郎》曲終前三句發人深省的警世良言,意念是否毫無二致呢?
「忠厚慈祥,收善果。奸奸狡狡,受折磨。貪字變貧,非講錯。千祈咪當,別人傻。」
下一篇,小說偵探庚戌子將會指出金庸是如何在《射鵰英雄傳》中,通過郭靖的遭遇,來暗寫梁思成與音樂相關的故事,並解釋金庸如何婉轉地暗示出「梁思成」這個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