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13:07:08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我不熟悉醫療方面的事,大概有關這疫症的處理,局方一定有專責委員會研究,開會時的討論也必細緻詳盡,但解決方法也不易實施吧。為什麼這樣說?同病相憐也。
報載流感肆虐,迫爆急症室,病人輪候上病房時間極誇張,我正思考為何私院醫生不義助,另一報章報導私院也迫爆,病人有回流公院之勢,看來這浪潮非同小可,難怪高永文醫生建議請護士協助醫生分流及以配藥方式處理病情穩定的長期病患覆診者, (有說大家誤解了高醫生的言論,在此不詳述)。
 
我回頭以我家人最近景況想想,也嚇人一跳:五個孫兒女自農曆新年以來,都看過醫生,大兒子、媳婦、次女也曾中招,老伴好些,些微傷風吃中成藥撑住,我與幼女自持曾打流感疫苗,未有發熱的傷風感冒,看中醫處理。
 

打破對中醫的偏見

 
對我來說,看中醫治病,只是近年的事,我一向對中醫略有偏見,但最近幾年每逢咳嗽,西藥都未能治理,反而中醫藥見效,偏執思想便轉變了些。次女是中醫信徒,近期喉痛也没有看西醫,中醫處方也能治癒。
 
我為何要說這些?提起疫症流行,我想起了韓劇「大長今」。話說「大長今」是宮廷醫女,在宮內研醫術,頗受重用,某年民間疫症流行,宮內醫療系統外出施援,發覺作用不大,因為宮內平時多用珍貴藥材,在出現大量患者的情況下,僧多粥少,藥材不足,頓覺束手無策,後來經過一些研發過程,大量採用民間草藥,熬藥湯施贈予長龍處處的病者,情況才慢慢受到控制。
 

應考慮轉介病人看中醫

 
上述劇情加上我最近與次女的醫療過程,令我忽發奇想,不禁問:在疫症流行,公院、私院不堪負苛的情況下,為何不呼籲病情較輕的病人去看中醫?
 
最近有一所大學在慶祝六十周年校慶時,在校園內舉辦了一項活動,大概是宣揚運動強身一家同樂之類的訊息,特別之處是我看見工作人員蓋了一座涼亭,掛了一條橫額,上書「中藥涼茶」幾個字,我匆匆走過,沒有深究,當時想,隨便送贈涼茶有否風險,今天想來,這涼亭似當日「大長今」劇裏的場景,不同的是沒有長長的人龍。
 
但今天我的想法與當時有異,覺得若有必須,我們也應考慮鼓勵部份病人自願性質轉看中醫,舒緩緊急的景況。
 
以上野人獻曝之言,若有不妥。請指正。
 
我不熟悉醫療方面的事,大概有關這疫症的處理,局方一定有專責委員會研究,開會時的討論也必細緻詳盡,但解決方法也不易實施吧。為什麼這樣說?同病相憐也。
 

青少年問題不易解決

 
教育局最近也因為一些突發事情要設立一個委員會,期以半年,找出良方。那幾天我曾在老師朋友的群組裏提出兩個建議供大家參詳,但完全沒有絲毫回響。建議是:
 
 一、我認為青少年的抗逆力培養十分重要,而我對體育活動能在這方面提供協助極有信心,便提議學校要提升體育課的課時數字,也要多投放資源人手在校內推動體育活動,甚至在課後延長操場、禮堂、運動場的開放時間等。
 
二、在平日增加社區的歡樂氣氛,分區志願團體在戶外搭台,讓區內社團、學校表演音樂、唱歌,台下青少年載歌載舞:群舞、健康舞、街舞、土風舞、搭肩長龍舞等大跳一輪,出一身汗,晒晒太陽,吐吐怨氣…老中青強身健魄,打成一片,豈不快哉?
 
最後我忍不住問問老友,為何大家對以上建議置若罔聞,老友掩咀笑着說:「你堅離地」,為什麼?他施施然回答:
 
一、學校老師都做到嗌哂救命趕 DSE 各科進度,加體育課時?一來不夠體育老師,二來趕絕其他科。
 
二、在公眾場所搭台攪歡樂今宵?今時唔同往日,以前可以攪青年舞會,大型音樂活動,今天政府最怕有青少年的大集會。掘磚頭鬧事,你不怕?美食車計劃又未能實行,集會旁邊有小販擺賣,如何處理?
 
我想想也是,恐怕要想出處理辦法真的要半年,我無言。
 
在今天的香港,太多事發生了,我們要事事關心,但處處都覺得力不從心,是時候大家都反思一下。
 
記得我高中畢業後,曾赴台大醫學院藥學系讀了兩年書,第一天上課,教授板書:「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他說:「醫生很能賺錢,但最賺錢的醫生只是醫病的醫生。你們來醫學院學習,要記住,最出色的醫生醫國,建設國家。起碼 要做醫人的工作,如建立公共醫療系統,做好公共衛生,資源分配,或者做教導者甚至教師,健體育人。不要只追求做醫病的醫生」。我聽過這番話,愈發明白魯迅先生棄醫回國教學育人的志向。在今天,國家、民族、地方、人人、處處都需要大家着力,力不從心?也要努力!
 
(封面圖片:亞新社)

馮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