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 Apr 22 2025 08:48:02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封閉心靈與政治暴力

Hegel 以人類意志為歷史動力的唯心主義哲學成為最完整的描述,進而以辯證方式邁向由神明主宰的人生目標,再通過人類自覺行為實踐人類意志。因此,人從屬於某團體、階級、教派或種族而構成一整體,足以創造歷史、改變歷史進程,這一觀念正是德國哲學家的獨特貢獻,及後亦成法西斯及共產主義運動的靈感泉源。
圖片說明:德國哲學家黑格爾(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
 
日趨嚴峻的社經問題,因長期未能解決,雖可視為引發政治暴力的必要條件,但未足以構成充份條件;只有在敵對陣營雙方封閉心靈時,才會動輒訴諸暴力。雙方拒絕包容,視對方為心腹大患。
 
開明社會講求包容,否則貴乎自由的多元主義將淪為強權當道的一元主義,凡不屬同一陣營的定必劃清界線,一律視為非我族類。 
 

民主社會底線

 
對受傷倒地的警員仍不停施襲,不但是衝擊政府,更是衝擊人性,即使打着「公民抗命」的旗號,亦絕不能替暴力行為開脫。揚言民主訴求受到政治打壓,這也不能作為任意採取暴力的藉口。失去耐性只是不包容的另一說法。
 
本土主義者及其同道者,曾表示他們的政治取態是為了維護價值觀及生活方式,捍衛本土以免被大陸的一套入侵,為尊嚴而戰。他們對「人大八三一」決議深感失望,當局對歷時79日的「佔領行動」所提政治訴求無動於衷,更使他們尊嚴受損。但這是否足以作為針對個人施行極端暴力行為的藉口?
 
選舉制度所以備受重視,皆因大眾相信「點算人頭」方式較有助解決政治糾紛,總勝過「頭破血流」收場。從既可保人命,也無損尊嚴的立場出發,終可兩全其美,不致但求政治目的而不擇手段。若以追求民主理想為名,不惜採取違背民主原則的極端手段,則所謂「理想」就已蒙上污點。
 
可惜今時今日,這開明的自由民主理想,已非香港部分從政者的思維。為何本地政情竟一變至此?
 
1980年代,世界各地普遍贊同西方啟蒙時代的價值觀,例如自由知識探索、個人權利、容人之量、支持政府等。然而當前舉世看來分歧、紛爭不斷,香港社會亦難倖免。
 

自由主義失色

 
放眼國際層面,自從共產主義在蘇聯瓦解之後,自由主義聲名大噪、信心大增。1973年,全球僅45國屬民主政體,佔國家總數30%,但至1990年代末,已有120個由選舉產生的民主政體,佔獨立國家總數60% 以上。
 
作為扶助窮國及貧者的一項策略,經濟自由主義自然亦備受認同。1980至2005年這1/4個世紀可算是環球經濟大融合的時代,哈佛大學 Andrei Shleifer 教授更稱之為「佛利民年代」。
 
1980年代,香港發展的著力點在於經濟及社會方面的自由主義,但並不涉及政治上的自由主義。在經濟而言,當年致力於「積極不干預政策」(positive non-interventionism),乃是19世紀經典的經濟自由主義,在社會方面,則推行20世紀自由社會的福利主義制度。
 
當時英國殖民政府巧妙部署,借助專業官僚體系和顧問委員會的政治制度而取得平衡,這兩方面的自由主義並存,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金耀基教授就稱之為「行政吸納政治」之道。
 
追溯社會自由主義引進香港的源流,乃於1967年暴動爆發之後,殖民政府為平衡社會歷經急劇工業化後所面對的壓力而加以採用,作為管治策略。而西方世界實施社會自由主義的原因,則為針對美國經濟大蕭條及兩次世界大戰所導致的經濟困境,以及共產主義在蘇聯興起之後,各國在本土面對由社會主義運動帶來的政治挑戰。
 

社經動態平衡

 
當時,在施行民主政制的西方國家中,較為傾向於社會自由主義,但由英國統治下的香港卻較側重經濟方面。打從1980年起,西方各國把重點置於經濟自由主義;香港的經濟發展模式備受稱頌,獲視為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典範,中國內地實施開放改革之初,亦以香港的發展模式為指路明燈。
 
環球經濟大融合時代,同時見證大幅科技創新、經濟高速增長、全球貧窮比率劇跌,但同時世界各國本土和國與國之間收入不均出現上升的趨勢;雖然由於貧窮率下降,致使世界整體人口收入不均隨之下跌,產生了以中國人居多的亞洲中產階層。
 
中國合時地在1979年實施開放改革政策,成為環球經濟大融合中的大贏家,香港適逢中國對外開放與環球經濟大融合兩大趨勢合流,更是大大得益。
 
不過,香港及內地的經濟急劇轉型的另一端,卻又增加了經濟不均及社會分化,必須從政者急謀對策。
 
內地社會矛盾其中一大問題在於農民大舉向城市遷移,城市與農村同樣面對重大財政挑戰。香港方面,跨境婚姻趨勢(30年來約佔婚姻總數40%)在家庭穩定性、社會福利、房屋供應方面構成重大壓力,並對經濟不均及社會分化造成負面影響。
 
內地貪污問題既被視為經濟不均的源頭,也是其惡果,目前中國政府在反貪一環特別加大力度。香港在九七回歸後,在化解政治爭拗方面內耗過甚,一直未能聚焦於解決各種社經問題,時至今日沒有解決的問題已演變成政治問題。
 
自從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環球經濟大融合已陷於停頓,隨之出現的世界經濟衰退以及經濟放緩現象,更令經濟自由主義黯然失色,其知識理念受歡迎的光環不再。各種社經不均的新現象未加以處理,世界各地紛紛出現政治動盪的局面。在政府欠缺財力的同時,不同陣營未能就所需對策達成共識,有關問題更形棘手。
 
同樣,政治自由主義的發展亦遇到障礙。21世紀首十年期間,自1980年代起才實施民主政制的新興民主國家中,有1/5已變回威權政體,在911以及美國入侵伊拉克之後,政治自由主義的聲名已然受損。美國國內的自由派,包括佛利民本人,也曾經嚴詞批評美國入侵伊拉克,力指此舉無非出於狂妄自大的心(hubris)。事實上,美國按符合自己政治盤算的自由主義模式改造別國以至世界的面貌,已遇到愈來愈多的猜忌與抗拒。
 
真正的自由主義者,會尊重別人各自的生活方式,而不會試圖將一己價值觀強加諸別人身上。狂妄自大之輩不包容、不耐煩,不但不符自由主義者作風,更有違民主原則。
 
請按下一頁繼續閱讀
 

王于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