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之路不易行

在香港這樣教育環境成長的學生,又如何發展成優秀人才?

假若讀者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智商(IQ)爆棚的神童,肯定會感到非常興奮,因為孩子將學富五車,更隨時成為另一位愛因斯坦般的天才,名留青史。

筆者唔希望潑讀者冷水,但即使你孩子擁有高於愛因斯坦的IQ,這並不表示孩子的將來能夠做出較愛因斯坦更大的貢獻,因為高IQ只是成為天才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本身的成長過程、毅力,目標、情緒控制能力等因素都可以令一位擁有極高IQ的人變為平平無奇,庸庸碌碌地度過一生。

現時全球最高IQ的人是陶哲軒(Tereace Tao),是澳洲第二代華人,父親是中國人,但在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母親也是畢業於港大,主修數學及物理。陶氏夫婦有三個兒子,他們均是神童,IQ超過170,而陶哲軒的IQ更高達230。

陶哲軒年幼時已表現出神童的特徵,2歲已能從電視節目《芝蔴街》學到串字和加數,5歲已能閱讀高中課程的微積分數學書籍,9歲入讀大學。陶哲軒21歲完成博士學位,24歲成為國際著名大學UCLA數學系教授,31歲已獲得相等於諾貝爾獎的菲爾茲數學獎,在2015年破解困擾數學界80多年的「埃爾德什差異問題」,被稱為曠世奇人絕對是當之無愧。

讀者可能會爭辯,陶哲軒擁有驚人IQ,他的成就是預期之內。事實並非如此。陶哲軒父母發現大兒子的潛能後,四出找尋適合他的老師、學校和教育天才專家,也沒有拔苗助長,堅持讓兒子過着一般兒童的生活。例如,陶哲軒在小學時已到中學學習數學和物理,但仍會回到小學與同班同學學習其他科目,並與同齡同學一齊成長。

歷史上曾出現不少神童,但由於童年時面對四方八面的壓力和不斷被催促學習,最終未能成為天才,六十年代出生的韓國神童金雄鎔(Kim Ung-Yong)便是一例。按美國網站Super Scholar的一項排名,金雄鎔的IQ高達210,是全球第3高。這位韓國人的少年經歷亦如大多數神童,很早已表現出超凡能力,例如,他2歲時已能說4種語言;4歲入讀漢陽大學物理系;5歲獲邀出席日本富士電視台一個綜合節目,表演以7種語言作詩和解決難度高的數學問題;8歲被邀請至美國太空總署作科學研究;16歲考獲科羅拉多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讀者看見少年時金雄鎔的超凡表現,大多估計他能成為一個絕頂的物理學家。但人的命運卻是難以預測。在金雄鎔取得博士後,他覺得身心已完全透支,決定回國重新修讀土地工程學,在考得學位後曾受聘於一間地產發展公司,甘願做回一個平平無奇的人,所以當時的韓國傳媒形容金雄鎔為「失敗天才」(failed genius)。

國家地理頻道的原創影集《世紀天才愛因斯坦》(IMDB圖片)
國家地理頻道的原創影集《世紀天才愛因斯坦》(IMDB圖片)

切忌拔苗助長

兩個亞裔神童均擁有絕頂IQ,但最終一個成為數學大師,另一個選擇過普通人的生活,為甚麼有這麼大的差別呢?答案是金雄鎔父母沒有做好培育兒子的工作。大家可以想像一個5歲小童便要在電視上表演超凡智慧,在8歲便要開始與成年的科學家一齊做科學研究,16歲已完成博士學位,這是否太大壓力或拔苗助長?

香港教育制度重視教得深和不斷操練,即使小學生也要面對大量功課和持續測試,在這樣教育環境成長的學生,又如何發展成優秀人才,遑論培育到一位如陶哲軒的天才!

原刊於《蘋果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關焯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