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香港教育界可謂盛事連連。繼月初有特區政府全力支持舉行的大學校長高峰論壇後,緊接着是在香港頒發的全球重要的教育獎項一丹獎,表揚全球創新的教育理念與實踐,基金會至今已向19位教育家頒發獎項及支持逾50個國家的項目。
近日政府宣布全力推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今年的《施政報告》更誓言打造「留學香港」品牌,把香港專上教育提升到更高台階。一丹獎多年來致力以教育提升人類福祉,筆者認為,今年的一丹教育研究獎得獎者Wolfgang Lutz教授,在教育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開創性研究,不僅為全球教育發展提供了新視角,亦對香港成為高等教育國際樞紐和匯聚人才的部署帶來重要啟示,絕對值得深入了解。
創新的人口統計學研究
今年一丹獎峰會以「韌性為本 構築教育未來」為主題,匯聚來自世界各地的教育界、公共政策及慈善領域專家,共同探討全球教育面臨的重大挑戰。其中,來自奧地利國際應用系統分析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 IIASA)的榮譽學者Wolfgang Lutz教授奪得一丹教育研究獎。
自1983年於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取得人口統計學博士學位以來,Lutz年復一年專注於人口統計學與教育研究。這些外人看似幾十年如一日的統計工作,可能沒有新鮮感可言,亦沒有很爆炸性的發現和發明。然而,事實上卻是全憑Lutz多年來埋首苦幹,致力發展創新的研究方法,令研究受到肯定,並因而受聯合國委任參與撰寫《2019年全球永續發展報告》,充分展現其研究的國際影響力。
那到底Lutz多年來怎樣令統計學更上一層樓?傳統人口統計學研究主要關注人口存活、出生死亡和遷徙三個基本面向,而Lutz以此為基礎開創發展出多維度的人口統計學研究方法。他主張將教育程度納入人口預測的核心要素,認為教育水平會顯著影響未來發展的各個層面。這種創新方法不僅豐富了人口統計學的研究維度,更為教育投資的效益評估提供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教育投資的多重社會效益
在今屆一丹峰會中,Lutz在分享其研究成果時,首先特別強調女性教育對社會發展的深遠影響。早在2011年,他在《科學》雜誌發表的研究,展示了教育在減緩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方面的關鍵作用。研究發現,較高的教育程度往往與較低的生育率相關,卻同時能改善兒童整體健康狀況。特別是在女性教育方面,其影響更為顯著:教育程度較高的女性不僅生育率較低,其子女的嬰兒死亡率也相對較低,整體健康狀況更好。由於女性通常在兒童早期發展中扮演關鍵角色,其教育水平對下一代的學習成長也產生重要影響。
在可持續發展領域,Lutz的研究同樣帶來突破。他發現早期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模型存在重大缺陷,因為這些模型往往忽視了教育因素。為彌補這一不足,他開發了創新方法,將學校入學率與成年人力資本建立聯繫。這個方法現已成為全球預測氣候適應和抗災能力的重要基礎,不僅包含教育水平,還涵蓋人口的技能素質等多維度指標。
教育在災害應對中的關鍵作用
Lutz在峰中會也揭示了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在面對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時,教育水平往往比收入或其他經濟因素更能預測生存率。他直言:「在災害面前,掌握知識比擁有財富更為重要」。通過分析不同地區的自然災害數據,研究團隊發現,擁有較高女性教育水平的社區,在極端天氣事件中通常錄得較低的死亡率。
他的研究還關注到教育對農業社區適應氣候變化的影響。結果顯示,受過教育的農民表現出更強的適應能力,他們更能理解天氣預報、更懂得採用節水技術,並採用作物多樣化等適應策略。這些發現形成了幾個重要模式:首先,較高的教育水平與較低的生育率相關,這對永續人口增長產生正面影響;其次,受過教育的群體更願意為長期環境效益承擔短期成本;最後,教育能產生乘數效應,使永續發展的知識通過社交網絡廣泛傳播。
投資教師,而不只是工程師
Lutz也在峰會上與香港的參加者分享了一則十年前的趣聞,2014年Lutz在《科學》雜誌發表了一篇極具爭議性的文章,題為”Universal education is key to enhanced climate adaptation”(普及大學教育是提升氣候適應力的關鍵),副標題更直接提出”fund more educators rather than just engineers”(投資教師而非僅投資工程師)的主張。這一觀點引發了廣泛討論,很快他就收到很多工程師的來電,怒斥他的偏見。
然而,Lutz的觀點並非否定工程建設的重要。他以11月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的第29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9)中,主辦國阿塞拜疆的承諾為例,許多發展中國家傾向將資源投入防波堤等應對氣候變化的工程項目,而忽視教育投資的價值。Lutz的研究顯示,平衡的投資策略更能增強社會韌性: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口不僅更願意採取環保行動(如使用公共交通、進行廢物回收),還能對政策制定施加積極影響。
對香港教育發展的重要啟示
特首李家超的《施政報告》雖然強調要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但主要着重於硬件建設和打造「留學香港」品牌,Lutz的研究則為香港提供了更全面的思考方向:
首先,香港應將教育元素全面融入可持續發展政策。目前特區政府在推動綠色低碳生活的四大重點項目(持續推動減廢回收、加速生產綠色轉型、持續推展生態保育、擴大電動車充電網絡)中,教育元素相對薄弱。Lutz的研究清楚顯示,教育投資能帶來長遠的社會效益,這一點值得決策者深思。
其次,香港可以借鑑一丹獎峰會的經驗,加強其作為國際教育交流平台的角色。通過匯聚全球教育創新思維,香港不僅能提升自身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還能為區域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最後,香港可以考慮建立更完善的教育效益評估體系,參考Lutz教授的多維度研究方法,全面評估教育投資對社會發展的影響。在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的進程中,決策者需要採取更全面的視角,將教育投資與可持續發展緊密結合,方能為香港甚至整個地區的未來帶來的長遠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