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國初期至五四運動前後,張君勱對社會主義各種理論的學習和研究絕對是超越整個知識界和同輩的先驅者。因為除了各種流派的理論參照學習,他對德國與蘇俄這二個率先有效進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造的國家有近距離觀察及置身其中的體會。當然,他反對階級鬥爭與暴力革命,所以他一貫都是蘇聯──列寧主義思想路線的批評者。
上期本欄談到,張君勱1913年開始在德國留學,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得以近距離觀察戰時德國社會。張君勱根據實地分析,認定德國必敗,於是主張中國對德宣戰。他說,「我當時的宗旨,認定國家在國際上能主動,然後才可以取消不平條約,徒托空言,是無濟於事的。」為了使對德國宣戰成為事實,張君勱多次到南京和上海。勸說馮國璋、孫中山等人,結果無功而返。由於各派政治人物各有盤算,加上日本、美國各懷目的,都反覆無常改變支持或反對中國參戰,想不到引發一場政治風波。一介書生,外交智囊,熱血國士,張君勱也被捲入這場風波,成為北洋軍閥權力鬥爭的犧牲品。以梁啟超為首的一批短命財政、內務、司法總長都被免職,張氏也辭去總統府秘書一職,轉去北大當教授。但無論如何,1917年8月14日段祺瑞政府正式宣布對德、奧宣戰。梁啟超張君勱等人為中國的外交決策贏了一票。
張君勱在消沉中反思:治國先治己。其實,這不過是中國儒家一貫主張的思想傳統。抱着治己為先的原則,1918 年1 月,張君勱與蔣百里等人發起組織「以讀書、養性、敦品、勵行為宗旨」的「松社」,以紀念護國戰爭勝利不久即病逝的蔡鍔將軍。蔡鍔原名艮寅,字松坡,偉大愛國者、軍事家、民主革命家。(蔡將軍1882 年12 月18 日-1916年11月8日,因病於34歲去世。)松社成員是平日少數可信任的學者名流和軍人政客。1918年1月12日,張君勱致信給梁啟超說:「今日提倡社會風氣,捨吾黨外,更有何人?蓋政治固不可為,社會事業亦謂如不可為可也。苟疑吾自身亦為不可為,則吾身已失其存在,復何他事可言?笛卡兒所謂我思故我存。唯有我思,故有是非。哲學之第一義諦如是,道德第一義諦亦復如是。」
1918 年11 月,德國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歷時四年,佔世界人口75% 共13 億人直接間接參戰。死傷3000萬人,死於飢餓災害也達1000萬人。中國以戰勝國身份組織一個代表團參加巴黎和會。被政治排擠下台的梁啟超以中國赴巴黎和會代表團非正式顧問身份前往歐洲考察訪問,張君勱、丁文江、蔣百里、劉榮傑、徐新六、楊維新六人作為助手一起於12月28日由上海起航。他們相約不沉迷政治,要從思想界入手努力,換來思想內心新生命。這次,歐游是張君勱人生轉捩點。梁啟超、張君勱一行七人原本是懷着對巴黎和會的期望來歐洲。他們都相信美國總統威爾遜發表了戰後國際關係準則十四條。其主要內容包括和議公開、海洋自由、裁減軍備,倡議設立國際聯盟,以維護各國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張君勱更認為威爾遜的十四條宣言都得到英、法等國的口頭贊同,巴黎和會會以十四條原則為準則,保護了如中國等弱小國家的利益,使公理戰勝強權。結果使張君勱等人大失所望,巴黎和會變成大國分贓會,強權戰勝了公理。為此,1919 年5 月1 日張君勱寫了重磅文章對帝國主義強權政治予猛烈抨擊。嗣後,張氏獲知美國英國法國三首腦會議遷就日本,不顧中國代表一再反對,將山東問題做出最後裁決,同意規定德國在山東做一切權益均讓給日本,而不是交還中國。
張君勱悲憤至極,對同室的丁文江說,「要將自己所藏的有關國際法的書付之一炬」。自此,張君勱立志不再空讀書,「決心探求一民族所以立國之最基本的力量,或者是道德力,或者是知識力,或者是經濟力」,專在這些方面盡自己的「心力」。其實,這時候的張氏並不是否定自己的過去,也不是懷疑自己的人生。而是進一步認識國際政治殘酷的現實,在對標自己的政治抱負過程中調整本人一時的心態。
按着的旅程,梁啟超與張君勱開出在德國時應拜訪的名人清單,其中有德國社會民主黨領導人考茨基、謝德曼,陸軍總長諾司開和戰時參謀長魯頓道夫等。後來梁啟超和張君勱想起讀日本人所著歐洲思想史被尊為泰山北斗人物柏格森與倭伊鏗(Rudolf Euckeu)。張君勱他們決定拜訪德國著名唯心主義哲學家倭伊鏗。倭氏是1908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對中國學者的熱情、謙和以及誠懇態度使張君勱等大為感動。張氏將這位德國哲學家的善良與歐美政治家外交官權謀狡詐嘴臉做了對比,感動之餘做出影響他一生的決定。
張氏滿懷深情獨白道:「以倭氏七十老翁,精神矍鑠一如年少,待異國之人親切真摯,吾乃生一感想,覺平日涵養於哲學工夫者,其人生觀自超人一等,視外交家以權謀術數為唯一法門者,不啻光明黑暗天堂地獄之別,吾於是棄其歸國之念,定計就倭氏而學焉。」因此,梁啟超等人回國,張君勱便留在德國,「移居耶納,從倭攻哲學,並讀哲史與其他有關哲學之書」。同時,也常往巴黎聽柏格森講課。這樣過了二年,於1921年底學成回國。
倭伊鏗的哲學試圖用生命的發生與發展來解釋宇宙。他所屬的流派還有伏爾泰(Wclhelm Dilthey 1833-1911 ) 齊美爾(Geong Simmel,1858-1918),以及法國哲學家柏格森(Henni Bergson,1859-1941)。這個流派是在叔本華的生存意志和尼采的權力意志論,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及斯賓塞的生命進化學說,還有法國居約的生命道德的影響下形成的。張君勱在1920年6 月27 日致好友林宰平的信中,依據自己對倭氏哲學思想的理解,將其學說概括為:第一,世間實相(非絕對不認物界)不外心物二者,貫徹此二者厥在精神生活;第二,「思」不是真理之流,而是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徒思不足以盡真理,盡真理厥在精神生活上之體驗。第三人心易為外物所束縛,故當以精神生活克制之;精神生活與外物束縛之心相先爭,故應有一種奮鬥工夫。
簡言之,張君勱認為倭氏思想與孔子的「惟天下至誠,能為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的思想「極相類」。
張君勱本來計劃將倭伊鏗的《現代之思想潮流》譯成中文,介紹給國內讀者。因為該書把十九世紀唯物唯心哲學、一元多元、進化論、社會論、個人主義、道德淪、美術論、宗教都滙成一書。後來,張氏沒譯完該書及《倭伊鏗傳》,但還是在巴黎應中國留學生邀請,就倭伊鏗做了幾場演講,又寫了《倭伊鏗精神生活哲學大概》。張君勱應該是系統性介紹倭氏及其哲學的中國第一人。
最早傳播社會主義思想
張君勱是中國最早接受和傳播社會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哪怕在逆境、到臨終,他都不改初心。這也是探討研究張氏的思想文化構成的重要側面。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各種社會主義思潮在歐洲特別流行,並成了各國知識分子的主流文化。張君勱在日本留學時,對社會主義理論已有初步接觸、認識,二次歐洲留學、遊學更擴大了接觸面。這時歐洲社會主義交流眾多、繁多。除了馬克思、恩格斯及列寧所繼承發展的科學社會主義、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民主社會主義以外,還有早期的空想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的「互助論」,托爾斯泰的「泛勞動主義」,英國的「基爾特社會主義」等等。
梁啟超個人信奉和宣揚介紹的是「基爾特社會主義」(也即是行業社會主義)。梁啟超、張東蓀等研究系分子是基爾特社會主義在中國主要的宣傳介紹者。它的主要內容為:把工會改成基爾特,吸收所有腦力、體力勞動參加,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工人自己選舉經理和監工,實現生產自治,產業民主。成立全國基爾特,管理全國生產,國家只是消費者代表。1920年9月梁啟超請羅素來華講學,宣傳基爾特社會主義。張君勱卻明確反對基爾特社會主義的政治主張。他在《懸擬之社會改造同志會意見書》中質疑基爾特社會主義的可行性,認為實際操作不可行。
張君勱第二次來歐正是德國社會民主黨力量上升並執掌政權之時。他在德國生活學習,語言沒有障礙,對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內外政策熟悉了解。張氏專門拜訪德國社會民主黨的主要領導人,如理論家考茨基、希德亨,國民議會議員魯道夫.布.賴特斯奇德,第二國際領導人伯恩斯坦,黨內右派領袖謝德曼等人。張氏與謝德曼專門討論了社會主義化問題。謝德曼明確說,德國不可能採用俄國方法,將一切生產資料收歸公有,而只能在經濟上走公私共有的道路。張君勱表示贊同。張氏認為,真正的社會主義:「土地與生產機關之共有,一也;公共管理,二也;以利益分配與公眾,三也。此三者,社會主義之必要內容也。」張君勱在《社會所有之意義及德國煤礦社會所有法草案》一文中,進一步就社會主義這三個方面的內容及相互關係作了說明。他指出,民生之困皆起於私有財產,正是私有財產才造成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法律上雖稱四民平等,但現實中的不平等無過於今資本主義社會的現象。他的結論是,要改變這一「積弊」,不二法門就是廢除那些與貧富懸殊之因有真正關係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這些重要社會生產資源及大工業,必須首先歸公有。總之,社會主義的精神就是「尊社會之益,而押個人之私利」而已。也因為如此,社會主義主張尊重社會公道,限制個人自由;廢除私有財產,收歸社會所有,化私人經營而歸諸國有。
在民國初期至五四運動前後,張君勱對社會主義各種理論的學習和研究絕對是超越整個知識界和同輩的先驅者。因為除了各種流派的理論參照學習,他對德國與蘇俄這二個率先有效進社會主義革命和改造的國家有近距離觀察及置身其中的體會。當然,他反對階級鬥爭與暴力革命,所以他一貫都是蘇聯──列寧主義思想路線的批評者。
張君勱主體思想包括三大部分:一是民主憲政;二是社會主義思想;三是新儒家思想。本文以上兩篇文章是概括性地對張君勱思想的文化構成及其來源作歸納。後面對張氏的本體思想的認識與再認識,將有專門進一步分析歸納其深層而複雜的內涵,以及其歷史與現實的意義。譬如中國憲政建設的經驗與教訓;張氏對社會主義理論研究與各國社會主義實踐的對照、驗證;新儒家思想對中國式社會主義文化的提醒與貢獻。只有經過深層次的系統分析,我們才可能認識張君勱的思想意義。
原刊於《信報月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