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一位親友在沙士爆發期間,被派到臨時隔離中心值班。隔離中心位於一個戰前古老建築,晚上氣氛陰沉。某天,同事站在閘口時,冷風不斷刮在面上,他感到有點僵硬卻不以為然,豈料回家後情況愈來愈嚴重,連說話和吞嚥都出現困難。說到這裏,大家可能以為這是一個怪力亂神的故事,但這原來是急性神經麻痺引發。
面癱也分很多種
面癱醫學上叫「顏面神經麻痺」,也稱作「貝爾氏麻痹症」,是一種突發性臉部肌肉癱瘓。患者通常出現半邊臉部肌肉和皮膚下垂,肌肉既無法向上收縮,眼皮也不能持續張開。病徵通常只會出現在臉其中一側,兩側同時癱瘓非常罕見。
大部分病人都沒有這種經驗,所以可能懷疑自己中風,面癱也跟「拉姆齊亨特綜合症」的病徵十分相似,前者屬中樞性面癱,四肢也有機會出現癱瘓,後者是於由帶狀疱疹病毒(生蛇)引致的併發症,面癱程度更嚴重,身體也會出現其他症狀。
坊間誤傳面癱源於三叉神經線出現問題。其實,三叉神經是由腦桿伸延出的第五對腦神經,負責控制感覺;貝爾氏麻痹症則是第七對腦神經線發生功能障礙,這顏面神經異常導致面癱。雖然暫時未有確實原因,臨床檢查認為可能是壓力過大、神經缺血、免疫系統失調、長時間暴露於極端溫度等;也有病例是單純疱疹病毒(HSV-1)感染,患者耳後顱骨的莖乳孔出現發炎,壓着穿過的顏面神經線產生麻痺,引致肌肉癱瘓。
面癱不是罕見的疾病,可以出現在任何年齡層和性別,但以孕婦和糖尿病患者機會較高。
患者的臉部特徵
貝爾氏麻痹症病人的患側臉部會有以下幾項病徵,在病發後一兩天內逐步呈現並持續惡化,大約八成患者在接受治療後幾周內可以康復:
- 患側面無表情,臉部肌肉癱瘓;額頭和鼻翼側的皺紋消失,跟中風後的面癱病徵不同
- 耳背下方疼痛,重症可能暫時影響聽力
- 無法控制嘴巴開合,一邊嘴角下垂以及不停流口水
- 經常感到口乾,說話時口齒不清
- 無法操控眼皮開合,眼睛無法緊閉而乾澀,可用人工淚水滋潤眼睛,以及配戴太陽眼鏡遮擋陽光
- 舌頭有麻痺感覺,吞嚥困難,食物容易滯留於牙齒間隙
- 患者會暫時失去部分味覺
病發後一星期為治療黃金期
醫生通常會處方口服皮質類固醇以降低麻痺感,以及維生素B群、抗病毒類藥物。病人服藥後麻痺感有明顯改善,接受物理治療有助加速肌肉神經復原:
- 針灸:刺激細胞增長,促進神經線修復
- 電療法:通過貼在病人臉部的電極片,輸出電流刺激已過度鬆弛的肌肉防止萎縮
- 冷敷:用冰塊或冰墊按摩患側,有助刺激肌肉收縮
- 激光治療:將激光能量射入人體組織,激活核酸合成,可減低發炎、促進細胞再生
- 超音波療法:除了可以加強血液循環,超音波也可用於檢測兩邊顏面神經的直徑差異作對比,通常患側直徑較大,也可以診斷病因
- 短波電療:增強臉部血液循環和代謝率,促進神經系統修復
- 物理治療:進行一連串臉部肌肉運動,讓神經再學習,常見的有鏡子或默劇療法,病人看着鏡中倒影用力皺眉、蹙眉、閉眼、大笑、作吹氣球狀、拉開嘴角、左右移動下頷等誇張動作,增強臉部神經對肌肉的控制。治療師也會在練習中以手按患者臉部,加入對抗性的阻力或拉力,進行強化肌肉訓練
- 臉部按摩:按摩可促進血液和淋巴的流動,也可透過刺激本體感覺來回復神經線對肌肉的控制
作者簡介: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聖公會福利局轄下診所高級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永久會員;曾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20多年,擁有豐富臨床經驗。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學學士、手法物理治療理學碩士、物理治療健康科學博士。曾於多份國際期刊出版文章,議題包括超聲導航幹針、老年膝關節退化和三維立體動作分析,以及多次受邀於醫院管理局大會、澳洲睡眠質素會議及亞太復康會議中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