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君勱(1887 年-1969 年)原名嘉森,字士林,號立齋,別署「世界室主人」,筆名君房,江蘇寶山(今上海寶山區)人。6 歲入私塾,12 歲考入上海廣方言館。20歲官費考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擅自選修習法律與政治學(被取消官費)。後二次留學德國學習哲學、政治。他是中國近現代著名學者,早期新儒家代表之一,提倡復興儒學,一生徘徊學術與政治之間。
張君勱清末參加立憲運動,為梁啟超追隨者之一。民國建立,政黨活動、護國戰爭均追隨梁氏。梁啟超逝世後,他更獨立積極參與政治活動,奔走憲政,是國家社會黨和民主社會黨的創立人和主要領袖。
張君勱很早就接受社會主義思想,從日本留學時期,到路過俄國,赴歐學習,了解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但更傾向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民主社會主義。他曾積極宣傳過俄國革命,1918 年8 月遊瑞士途中得到俄國新憲法文本,將之譯成中文。譯文寄張東蓀,刊當年11月15日出版的《解放與改造》一卷6號。俄文Soviet譯為「蘇維埃」,此譯法一直沿用至今。但是,他卻一貫反對蘇俄布爾什維克政治路線。
兩面不討好
張君勱對「五四」以來的新文化持保留批評的態度,曾發起著名人生觀問題論戰,即科學與玄學論戰。張氏帶有中間派特點:政治上主張憲政,領頭起草中華民國憲法。雖強烈批評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的專制政治,卻又立場鮮明反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他反對唯物史觀,也反對自由主義的西化派。他是新儒家的思想代表,但與復古主義的保守派努力保持一定的距離。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耿雲志教授稱他「可謂亦中亦西,不今不古,思想複雜,多元易變」。同時,耿教授認為「張氏在政治上與文化藝術上的中間性和複雜性,常常兩面不討好,這使他在近現代的中國,不是成為一代風騷的領袖人物。」這也是「長時期較少有人對他做全面研究的一個原因」。
其實,隨着學界不斷對一百年中國各種思想潮流和社會文化考查與歷史驗證,隨着中國社會現代化愈來愈成功地走向成熟,經驗與教訓也愈來愈清楚,張君勱思想與政治文化觀愈來愈顯示其歷史價值與現實意義。它的科學性、系統性與深刻意義也開始被當代的知識界清醒地認識。
這十幾年,慢慢接觸張君勱先生的文章及研究資料,我認為以往學術界、知識界對張君勱不公平及忽視的偏見,應該是到了糾正的轉捩點了。當然,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港台海外華人知識界曾有推崇張氏為中國文化領軍人物的小熱潮。內地有一小批老中青學者在七、八十年代也沒有忘記張君勱。三十幾年前,內地有一位青年學者鄭大華在他的碩士導師、博士導師的指導下,在中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前一輩學者,如耿雲志、張海鵬、丁宇和、楊天石、徐輝琪,以及聞黎明、馬勇、雷頤等人鼓勵、幫助下,開始了對張君勱為代表的中國中間勢力的學術思想研究。
鄭大華的著作成果有《梁漱溟與胡適:文化保守主義與西化思潮的比較》(中華書局1994 年2 月出版);《張君勱傳》(中華書局1997年12月出版)。鄭大華還想再寫《張君勱與現代中國三大思潮》與《張君勱與中國第三勢力》兩書(未知是否寫成,目前尚未見出版)。鄭先生認為只有這兩本書寫成,他的張君勱研究課題才算告一段落。
十年前,香港大學法學院院長陳弘毅教授也曾撰文介紹張君勱的憲政思想,給予相當高的歷史評價和肯定。我因而對素未謀面的陳教授肅然起敬(可參見敝作《大陸的改革與香港的政改──「一國兩制疏離與磨合的內外原因(五)」》,香港文化傳播事務所與灼見名家聯合出版《香港第三只眼睛.二十年評論集》P243-247)。
去年8 月廿日,我在廣州增城中山大學饒宗頤研究院講授「張君勱與新儒學」一課。課後有感而發:「玄學非鬼乃聖仁,儒學復興賴斯人;百年重溫五四夢,我輩愧憶張士林」。我們這一輩學人,從懂事開始,到文革後恢復高考,到八十年代初攻讀研究生,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教科書與學術界堅持一百年一直的定論:張君勱是代表保守落後的舊式文人,是玄學鬼。
鑑於上述,中國文化復興之路雖曲折,但一直在走;中國新的文化潮流不會斷流,並且將成為世界的主流。不管現在如何,將來如何,鄭大華教授和他的學生一定會完成當今以及未來歷史階段的課題。張君勱先生的文化思想一定會發揚光大。
在當下,中國商品大潮洶湧與物欲橫流;在香港,文化寂寥而次文化泛濫。我不自量力,暫時做一個業餘的喚醒者,吹吹「晨曲」,做一個張君勱先生文化故書堆的「搬運工」。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在2006年7月24日在張君勱儒學著作集的出版說明寫道:「張君勱一生充滿矛盾,徘徊於政治與學術這兩個領域裏卻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雖然不是一個成功者,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在近現代中國政治史和文化學術史上的地位不重要。實際上,在這兩個領域裏的許多方面,他都產生過有形或無形的影響。本次編選《張君勱儒學著作集》,正是着眼於他的學術思想,特別是對中國傳統儒學的體認,於當今或有裨益,亦可為一個難得的文獻資料。」
(注:張君勱儒學著作集包括:《新儒家思想史》、《義理學十講綱要》、《明日之中國文化:中印歐文化十講》、《儒學哲學之復興》、《民族復興之學術基礎》。)
對於張君勱研究領域,我目前只能自我歸類為「學習者」,而非「研究者」。下面摘抄鄭大華《張君勱傳》的「引子」給大家參考:
「1969年2月23日下午6時40分,一位82 歲的中國老人在美國舊金山⋯⋯ 與世長辭,這位老人就是本書的傳主張君勱。
張君勱生活在清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的年代裏,先後經歷過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等重大事件,1949年後流亡海外。他與梁啟超、章太炎、張謇、胡適、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段祺瑞、馮國璋、蔣介石、李宗仁、陳立夫、陳濟棠、張群、曾琦、李璜、梁漱溟、張東蓀、黃炎培、羅隆基,以及印度第一任總理尼赫魯、美國總統杜魯門、韓國第一任總統李承晚等有過交往,關係密切。
⋯⋯他創辦過政治大學、學海書院和民族文化書院,當過北京大學和燕京大學教授,是1923年「人生觀論戰」的挑起者和1958年《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的發起人,與丁文江、陳獨秀和胡適打過筆墨官司⋯⋯ 他早年追隨梁啟超從事立憲活動⋯⋯,他建過或參與組建過中國社會黨、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和中國民主社會黨,參加過二次民主憲政運動,是國防參議會議員、國民參政議員、1945 年政治協商會議代表,並起草過《中華民國憲法》。
⋯⋯ 他既被國民黨綁架和軟禁過二年,又是蔣介石座上客⋯⋯ 他既與共產黨有過很不錯的關係,61歲生日時周恩來曾送過他一塊「民主之壽」的壽匾,又與共產黨勢不兩立。
⋯⋯ 得過秀才和翰林的功名;他掌握和精通三門外語,用德文和英文寫著作,卻抗拒使用白話文,他發表和出版的著作都用文言文寫成;如此等等。⋯⋯張君勱是在近現代中國複雜歷史條件下產生的複雜歷史人物,以往對他的生平尚未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本書(指「張君勱傳」)作為國內外第一本系統研究張君勱生平思想的傳記著作,力求以客觀紀實的手法,向讀者展示張君勱漫長而又充滿矛盾的一生。」
我很欣賞鄭大華教授以上這本劃時代性的傳記作品,這篇緒言文章及後續的幾篇「研究散論」有很多資料是引自《張君勱傳》,有些個人的學習心得也參考了鄭先生部分的看法見解,在此特別鳴謝。
為了讓有興趣的讀者了解鄭大華為寫《張君勱傳》所用主要參考文獻,方便深度學習和進一步研究,特將這些文獻資料索引轉錄附上,作為本文的附錄。(引自《張君勱傳》P653—660)
承蒙《信報月刊》厚愛,本文後續還有若干篇張君勱思想文化及政治主張的學習研究體會文章與諸位讀者分享。我相信,張君勱文化思想的歷史評價會得到更多的肯定。他與魯迅、胡適一樣,在中國現代文化思想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也是二十世紀中國新文化的人格化代表。我更相信,新儒家文化思想可以成為中國特色新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原刊於《信報月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