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晉江兩地行

香港國史教育中心協辦之第6期國史國情研修班,上周在福建泉州及晉江兩市進行,行程共3天。研修班除親炙學者精彩演講外,團員更能遊歷泉州、晉江兩地進行兩天半研學。

由香港中國學術研究院、中國社科院國家法治指數研究中心主辦,香港國史教育中心協辦之第6期國史國情研修班,上周在福建泉州及晉江兩市進行,行程共3天。主辦單位精心部署、專業安排,於歷史流變、中國法理的演繹,以及泉州、晉江兩市的參訪研學,都讓團員們參與投入,中國歷史文化與法制的感與知,都收穫滿滿。

當中,香港大學名譽院士丁新豹教授從歷史宏觀與微觀的角度,講解泉州港的發展,以及與古今海上絲綢之路的千絲萬縷因緣,宋元的泉州港何解成為宗教、貿易的世界中心?為何泉州可保留各宗教的遺物這麼多?由此側寫元朝的歷史並非以訛傳訛,只歸納「專制」那麼壞!相反,明朝的海禁政策,對泉州的貿易地位、宗教多元發展是致命的打擊,近一個小時,活生生的民族、宗教、貿易發展的歷史課,是綱目清晰、內容豐富,亦能深入淺出。

另一位講者是福建華僑大學范忠信教授。范教授著作等身,是中國法律史專家學者,曾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范教授用不到一個小時,講解中華傳統文化與中國法治的關聯,不易處理,但范教授對歷史脈絡交代清楚,內容深入淺出,現場校長老師耳聞目睹,法理情的認知,頻有猛然得着之感。

筆者對范教授言簡意賅,勾劃中華文化的法治理想的思想流派,印象深刻。他指其一,黃帝、老子、道家之敬天、愛地、親民、無為,是自然法治理根本;其二,周公至儒家,禮興樂盛是彰顯禮法之治理想;其三,管子到法家,法為教,是上而下脅逼式向善的刑法治理;其四,墨家之順天兼愛,是要均平法治的理想;其五,陰陽家之五德終始是命理的法治理想;其六,漢代儒家之天人合一是德法之治理想;其七,宋明理學之格致弘道,是情理法治理想。

研修班除親炙學者精彩演講外,團員更能遊歷泉州、晉江兩地進行兩天半研學。

下回再論。

原刊於《星島日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何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