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13:18:50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拯溺——輔導青少年的良方

32年前,我於一間為有情緒及行為問題而設的中學任教,在學校支持下,我開辦訓練課程,成功吸引這批學生,改善其學習動機及能力。當時,感覺運動可以讓這群躁動的靈魂得到釋放。
近期社會經常談論的問題之一,是有關青少年的輔導問題。這個時代的青少年問題有多化的現象,一批青少年愛上網上遊戲,因過度沉溺終成癮而荒廢學習,整日留在家中;另一批青少年則迷失方向,未能從學業或家庭中找到溫暖與歸屬,結交不良份子,因而誤入歧途,染上吸毒濫藥等習慣,甚至離家出走,更有一些不能面對挫折而輕生的一群。
 
這些年青人令家人、教師及輔導專業人士擔心不已,但若要為他們尋找出口,由於實際年齡、心態與能力之間出現落差,卻也確非易事。就年紀來說,他們並未適齡就業,加上心理狀態準備不足,即使短時間內找到工作也未必能應付;但另一方面,他們又已「成熟」至會反抗的階段,進行輔導時,無論是他們本身或輔導人員都會遇到難題。他們的內心正為捍衛自主獨立與接受外界照顧而掙扎矛盾,因此家長或教師意圖懲罰他們,他們也不會就範;若想以獎勵方式,他們也不一定接受。這種左右為難的狀態,讓雙方都痛苦。
 
現時,教育及輔導專業人士較傾向引導這些青少年參加一些紀律部隊所提供的歷奇訓練,希望能改善他們的自信心及學習動機。可惜這些訓練一般只維持一星期,訓練成效如煙花燃放,大部份參加者於訓練過後很快又回復本來狀態。
 

游泳拯溺訓練改善學習動機

 
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治療青少年問題的良方。32年前,我於一間為有情緒及行為問題而設的中學任教,當時全港只有數間同類型的群育中學;在學校支持下,我得以運用從事教育前所習得的技能,就是游泳及拯溺,我開辦訓練課程予學生,成功吸引這批學生,改善其學習動機及能力。當時,感覺運動可以讓這群躁動的靈魂得到釋放。
 
後來到英國進修時,有機會對此題目作進一步思考。當時我進行的學術研究主題是「體育是否能預防及治療學生的適應困難」。其實,過往有不少文獻都指出,如能參加一種或以上的技能訓練,青少年不論在學校或社會所遇到的問題都較少,犯罪的比例同樣較沒有參與運動的少。而自己所寫的論文也達至同一結論。
 

游泳拯溺獨有的優勢

 
那麼,芸芸眾多運動,為何特別推薦游泳及拯溺?一部分原因固然與個人經驗有關;推薦拯溺這項目,可說是因為考慮到時間資源及「可延續性」。首先,學習拯溺對學員體能要求不算很高,完成學習所需時間亦不算長;基本入學要求是能游泳200公尺,課程一般是兩至三個月,每星期兩至三節便可。對於習慣快餐式文化的年青人,這樣的要求不至於他們不需付出,但能短期內獲得成功感,比較能令他們接受及參與。
 
這種運動所花資源不多,家人不用增加經濟負擔;而學習成果容易顯示,讓他們、同儕或家庭等都容易給予認同;過程中,他們的意志及體能也漸漸得到磨練及提升,身體變得健碩,為他們帶來青少年人所需的自我正面形象及英雄感。
 
假如他們完成拯溺的基本考試,取得及格成績,便可擔當義務救生員。「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種助人心態也能讓他們對生命有更積極的態度。加上現時香港有很多私人屋苑均設有泳池,這也給予他們一個職業發展空間,可以正當方式,透過自己勞力賺取金錢,更可貴的是讓他們提早踏足社會,真實體驗做人的道理!
 
從形象的建立、心態的改善、家人的認同,以至職業發展都能提供空間,因此,縱使學習動機再低的青少年,都容易被「當救生員」這想法吸引。如果他們不善泳術,仍會因為有可見的目標而努力。根據過往經驗,只要願意學習,一般不懂游泳的青少年可於10節內學懂蛙式;若願意於課堂以外再加強練習,必定可於兩個月內達到參加拯溺訓練班的資格要求。
 
因此,非常鼓勵家長、教師及社工,及關心迷惘青少年的朋友,建議這項活動給青少年們,讓他們「游出彩虹」。
 
(封面圖片:亞新社)

彭智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