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篆書到瓦當

春秋戰國時,書體可摡括分為五個系統:齊、燕、晉、楚、秦,主要是依據地理位置形成不同的文字系統。各諸侯國都是由周天子分封出來,所以都延續着西周文字的體系。

中國文字由象形開始,到春秋戰國時各國都由周文字發展自己的文字。春秋戰國時,書體可摡括分為五個系統:齊、燕、晉、楚、秦,主要是依據地理位置形成不同的文字系統。各諸侯國都是由周天子分封出來,所以都延續着西周文字的體系。

齊系和楚系變得最婀娜流麗,楚是最早發明毛筆的,文字狹長而多婉轉盤扭,甚而加上鳥、蟲形的圖案作為裝飾(見圖1)。齊系文字主要鑄刻兵器上,文字狹長,沒有楚系文字的裝飾圖案(見圖2)。晉系文字也是狹長為主,間亦夾雜一些裝飾圖樣,但鳥蟲的形象卻不太明確(見圖3)。

圖1:楚·王子午鼎。
圖1:楚王子午鼎。
圖2:齊·禾簋。
圖2:齊禾簋。
圖3:晉·中山王鼎。
圖3:晉中山王鼎。

燕系文字出土的多是陶片,但最多的還是璽印,文字參差错落,印文排列生動自然,大開大合,方圓有致,有強烈的視覺衝擊力(見圖4)。秦偏處西陲,文化沒有中原那麼發達,文字變化不多,接近正統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較嚴謹統一(見圖5)。

圖4:燕·洛馬印,上刻「日庚都萃車馬」。
圖4:燕洛馬印,上刻「日庚都萃車馬」。

圖5:秦·詔版。
圖5:秦詔版。

文字與裝飾

秦統一中國後,整理六國文字,以秦文字為基礎,廢除與秦文不合的,把大篆字形簡化為小篆,存世的有秦始皇東巡時由李斯所書的《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嶧山刻石》和《會稽刻石》等。除了刻石,秦代還有磚刻,如建造長城時磚匠要在磚上刻上姓名、單位以作監督製作水平,在建築時所用的磚材也會刻上吉祥語(見圖6)。

圖6:秦代石刻文。
圖6:秦代石刻文。

要說篆書用得最多的當然是印章,到今時在書法或水墨畫作品上多少都會出現篆書為主的鈢印。但在西、東漢時,雖然通用的是隸書,但在中國建築中覆蓋建築檐頭筒瓦前端的遮擋物有瓦當,為了美化這蔽護建築物的檐頭,瓦當上多刻有吉祥語或建築物名稱以為裝飾。當中圖案的有四方神獸的朱雀、玄武、青龍(見圖7)、白虎,也有不同的動物、植物、雲雷、饕餮等吉祥圖案。

圖7:青龍瓦當。
圖7:青龍瓦當。

紋、篆與瓦當

文字瓦當最能表現工匠的心思,文字的設計當然要與瓦當的形狀配合。瓦當的形制有多種,除了圓形以外,還有半圓形、三角形、扇形等。文字瓦當有標名類與吉祥語類,標名類是在瓦當上寫上建築物的名稱,如殿、官署、陵園等(見圖8、9)。

圖8:召陵官當。
圖8:召陵官當。

圖9:千秋萬歲安樂無極當。
圖9:千秋萬歲安樂無極當。

吉祥文字的瓦當少者僅一字,多的十餘字,字型富變化,多隨意彎曲,挺拔遒勁,時夾有裝飾性的吉祥紋,如:雲紋(見圖10)、如意、卍字、纏枝紋、回紋、連珠紋、動物紋等不下百種,可見在國家太平時,匠人有閒在章法布局、字體及位置的經營、紋飾的配合上,融古匯今、剛柔互濟、且書法生動、格調高雅,豐富了中國書法的體系,也提供篆刻參考不可多得的靈感。

圖10:秦雲紋半圓瓦當。
圖10:秦雲紋半圓瓦當。

鄧兆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