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機遇與挑戰

10位校長剖析香港高等教育未來的真知灼見吸引台下嘉賓積極回應,由於時間有限,大家都意猶未盡。灼見名家傳媒日後會加強對高等教育的深入報道,為香港發展成為教育樞紐作出貢獻。

10月9日,灼見名家傳媒為慶祝創社10周年,在中環恒生銀行總部的博愛堂再次舉辦十大校長論壇,雖然不能像10年前那樣10位大學校長可以同台分享,但也有6位校長校長親臨現場,有4位校長預錄發言影片,10位校長的獨家專訪都刊登在當日首發的特刊中。

當日有300多位政商文化學界人士出席,除了主禮嘉賓教育局局長蔡若蓮博士外,不乏高等教育界的領袖人物,包括香港大學前校長徐立之教授、前香港公開大學(現香港都會大學)校長黃玉山教授、前中大東華書院校長何文匯教授、香港演藝學院校長蔡敏志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校董會主席黃嘉純律師、嶺南大學校董會主席姚祖輝先生、香港教育大學校董會主席黃友嘉博士;政界有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前局長,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前院長陳家強教授、創新及科技局前局長薛永恒工程師等,多位關心高等教育的立法會議員,其他擔任各大院校副校長、院長、系主任、教授等嘉賓數不勝數,誠香港高等教育界盛事。剛巧最新一年的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結果出爐,香港5家大學繼續打入100強,整體成績更有進步,所以吸引了30多家傳媒出席採訪。

蔡若蓮局長表示,未來10年是香港高等教育發展的黃金機會。
蔡若蓮局長表示,未來10年是香港高等教育發展的黃金機會。

蔡若蓮局長致辭時指出,目前世界急速發展,香港高等教育也面臨許多轉變和挑戰,她感謝香港高教界同人不斷開闊創新、與時俱進,努力適應全球化和數字化帶來的衝擊,讓香港高教在國際舞台上綻放光芒。她表示,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要支持香港打造成國際高端人才聚集高地,未來10年是香港高等教育發展的黃金機會。在科技高速發展的21世紀,國家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高效承擔着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雙重使命,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龍頭,任重道遠。她表示,香港是全球頂尖大學最集中的城市之一,而且許多學科也是全球首屈一指,加上良好的教育基建、優秀的科研人才、雄厚的研究實力,優秀的教育品牌得到海內外廣泛認知和認同。「我們正以精益求精的態度,持續優化院校管理,不斷提高香港高等教育的競爭力、影響力。」

張翔校長呼籲教育界共同思考,香港應如何利用獨特的優勢去追求卓越,並強調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重要性。
張翔校長呼籲教育界共同思考,香港應如何利用獨特的優勢去追求卓越,並強調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重要性。

香港大學校長張翔教授指出,香港高教正面臨去全球化和AI衝擊的雙重挑戰,並呼籲教育界積極創新,以應對AI時代的「大洗牌」。張校長認為香港高教成為卓越樞紐、成為世界領導者的關鍵有兩點,第一是老師,是不是世界級大師?第二是學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對世界有何貢獻?張校長呼籲教育界共同思考,香港應如何利用獨特的優勢去追求卓越,並強調多元化和個性化的重要性。

段崇智校長認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在於高技術、高效能和高質量,而這些生產力的根基在於優秀的研究成果。(錄像截圖)
段崇智校長認為,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在於高技術、高效能和高質量,而這些生產力的根基在於優秀的研究成果。(錄像截圖)

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段崇智教授透過錄像發言表示,香港高等教育界擁有高國際排名、高素質人才、高度國際化的三高優勢,在現有基礎之上,做好國際橋樑的角色,絕對有助香港成為全球教育和創新科技樞紐。他認為香港面臨經濟轉型的挑戰,推動創新科技和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關鍵,在於高技術、高效能和高質量,而這些生產力的根基在於優秀的研究成果。

倪明選校長認為香港可以充分利用國家政策,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潛力。 (錄像截圖)
倪明選校長認為香港可以充分利用國家政策,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潛力。(錄像截圖)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長倪明選教授通過錄像發言,引用了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所強調的「要推進高水平教育開放」,認為香港可以充分利用國家政策,發展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他援引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布的2024年世界人才排名指出,香港由去年的第16位大幅上升至今年的第9位,這足以證明香港在教育領域取得的顯著成效和其作為國際教育樞紐的潛力。

滕錦光校長認為,香港教育界應抓住機遇,加強自身的國際教育樞紐地位,在未來立於不敗之地。
滕錦光校長認為,香港教育界應抓住機遇,加強自身的國際教育樞紐地位,在未來立於不敗之地。

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滕錦光教授指出,香港的高等教育面臨着來自全球化及地緣政治的挑戰,隨着中美關係緊張,中國內地學生來港就讀人數激增,為香港高等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他認為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10到15年,之後隨着內地科技進步及中美關係緩和,情況可能發生改變。他強調,香港教育界應抓住這段時間,加強自身的國際教育樞紐地位,能在未來立於不敗之地。

魯春(執行)校長表示,香港的高等教育不僅要在教學上具備優勢,還需在業務化和產業化方面有所作為。
魯春(執行)校長表示,香港的高等教育不僅要在教學上具備優勢,還需在業務化和產業化方面有所作為。

香港城市大學(東莞)執行校長魯春教授提出國際化的重要性,認為如果不走國際化的道路,香港就會變得愈來愈封閉,無法與世界接軌。他強調,香港的教育環境需要開放,讓各種文化能夠互相融合,這樣才能吸引更多的國際學生。如果香港的大學無法自由地走出去,那麼其國際化的目標將無法實現,他表示香港的高等教育不僅要在教學上具備優勢,還需在業務化和產業化方面有所作為。

衞炳江校長認為,香港在推廣其作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品牌方面仍顯不足。(錄像截圖)
衞炳江校長認為,香港在推廣其作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品牌方面仍顯不足。(錄像截圖)

香港浸會大學校長衞炳江教授透過錄像表示,香港高教目前面臨三大挑戰:院校歷史比較淺、品牌推廣不足、教育規模有限,這會影響其在國際上的知名度。第二,香港在推廣其作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品牌方面仍顯不足,導致外國人未能將香港聯想為一個國際的教育樞紐。第三,雖然香港擁有優秀的教育資源,但相對於中國、英國及美國等國家,專上教育的規模仍然有限。

秦泗釗校長表示,香港需加大力度吸引來自中國內地及世界各地的學生,讓香港成為全球學子的理想求學地點。(錄像截圖)
秦泗釗校長表示,香港需加大力度吸引來自中國內地及世界各地的學生,讓香港成為全球學子的理想求學地點。(錄像截圖)

嶺南大學校長秦泗釗教授以錄像發言,香港要成為真正的國際化教育樞紐面對許多挑戰。首先是空間限制,他建議充分利用北部都會區的空間資源,將高等教育機構進駐其中。此外,本地年輕人口減少,長遠將對大學招生構成挑戰。香港需加大力度吸引來自中國內地及世界各地的學生,讓香港成為全球學子的理想求學地點,更要提供更好的就業機會及長期發展條件,使他們願意畢業後留港工作及定居。

李子建校長建議,政府不要建立太多硬性的關鍵績效指標(KPI),要增加軟性指標來看待大學。
李子建校長建議,政府不要建立太多硬性的關鍵績效指標(KPI),要增加軟性指標來看待大學。

香港教育大學校長李子建教授認為,香港需要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但不代表要成為頂尖的專上教育樞紐。他指出當教育變成一個產業,頂尖的院校要有,但也要多層次、多樣化的院校。他又建議政府不要建立太多硬性的關鍵績效指標(KPI),要增加軟性指標,包括政府和社會人士也要以多元化的觀點看待不同大學。他提出資金需要進一步打通,除了教資會,還需要民間、海外社會提供資金。

林群聲校長認為,未必要講求將教育產業化。
林群聲校長認為,未必要講求將教育產業化。

香港都會大學校長林群聲教授希望大家思考,要推動香港成為教育樞紐,是否要推動教育體系成為可營利的產業?如果要營利,需要有一個商業模型、軟硬件配套和資本,之後要有多少營利空間?他認為未必要講求將教育產業化。他指出當年國際人才來港,主要因為香港人比世界更加了解中國,香港人比中國更加了解世界。今天香港是否仍然擁有這種優勢?我們能否保留這種獨特的人才?

何順文校長表示,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講求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如香港中西文化交匯的特點。
何順文校長表示,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講求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如香港中西文化交匯的特點。

香港恒生大學校長何順文教授表示,香港需要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但現時社會仍存在不少歧視以至不作為。他對教育是否要產業化有很大的保留,但對推動成為樞紐是肯定的,因為香港在教育制度和地緣位置方面有優勢。他指香港是否一個國際教育樞紐不只體現在硬指標,而是講求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如香港中西文化交匯的特點,不是流於說空話,而是有實質方案幫助解決世界的共同危機。

現場坐無虛席,多達350位參與者積極回應,共同探討香港高教。
現場坐無虛席,多達350位參與者積極回應,共同探討香港高教。

10位校長剖析香港高等教育未來的真知灼見吸引台下嘉賓積極回應,由於時間有限,大家都意猶未盡。灼見名家傳媒日後會加強對高等教育的深入報道,為香港發展成為教育樞紐作出貢獻。

原刊於《明報月刊》,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文灼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