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講述節制消費在西方已發達地區的現象,今續介紹類似(但不盡一樣)的潮流在亞洲的表徵。
在亞洲同屬已發達的地區,如在日本,山下英子的斷捨離也反映了類似的節制消費理念,但其背後的文化背景自然是截然不同的。斷捨離提倡簡化生活,通過拒絕、捨棄和分離不必要的物品,實現內心的清淨與自由。這種生活哲學在日本繁忙的都市文化中找到了不少知音,它鼓勵人們擺脫對物質依賴,因專注於生活的本質而奉行節約。
批評者斥斷捨離成新消費陷阱
然而,隨着斷捨離理念的廣泛傳播,市場上也湧現了大量與之相關的商品,從書籍、收納工具、餐廳等,不一而足。這就引發了對其過度商業化的批評,批評者認為斷捨離已從一種簡單生活的倡導,變成了某種形式上的虛偽,成為了新的消費陷阱。
這一現象在中國大陸就有不同的表現。雖然表面上看來,無論是西方的節制消費還是內地的「消費下沉」,都反映了某種消費模式的變化,但兩者背後的原因截然不同。在大陸,消費下沉主要由國內經濟高速煞車所造成的。隨着內地經濟增長的極速放緩,龍頭城市消費力已跟不上,生意商機遂向三、四線城市和農村地區下沉,而當所有消費者的購買力都在下降,這促使許多企業轉向更具性價比的產品,以滿足這些地區的需求。
大陸的消費下沉:國產的節儉哲學
與已發達地區的「節制消費」不同,內地的消費下沉更像是一場急煞車下的「生存遊戲」。年輕一代在面對高房價、企業內捲和職場壓力的情况下,採取了「佛系」(即不爭不鬥的生活態度)或「喪文化」(對生活缺乏積極性和希望)的生活和消費模式。這些現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對社會壓力的消極反應。他們不再追求奢華和名牌,而是選擇了極度節儉和自我薰陶的生活方式。
這現象的背後,並不是因為大陸的年輕一代,不如已發達地區的年輕人進步,或不關心全球可持續性等的問題,而是兩個社會的經濟發展階段和社會結構之不同所導致的差異。已發達國家在經歷了數十年的穩定增長後,年輕一代整體上已經「飽暖」,有條件「思」環保、健康等那些彷彿較高層次問題;而中國總體上儘管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人均的發展階段仍然相對滯後,這使得內地年輕人面對的經濟壓力更為嚴峻、更喘不過氣來。因此,他們的消費選擇更多是以生存和現實的考量為主,而非出於對那些更遠大、甚至是要拯救地球的追求。
對這些基於各自社會條件和經濟壓力的理性選擇,大家也許不宜加上「落後」或「進步」等的標籤。不同的社會資源和發展階段,造就了在平衡時空上,同一代人對未來的不同抉擇,無論是節制消費還是消費下沉。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節制消費 2-2
註:本文是筆者在都會大學餐飲業專業管理碩士課程中,教授可持續性創業的教學感悟,感謝同學們的熱情參與和寶貴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