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香港「惡劣天氣不停市」正式生效,讓香港資本市場朝着電子化目標邁進了一大步。過去,在颱風極端天氣下,出於確保本地居民人身安全考慮,停市屬情有可原;然而,在金融科技浪潮以及疫情遙距辦公雙重影響下,該規定一度備受市場爭議。
從交易層面出發,停市會直接影響環球投資者調整香港市場倉位,若停市遇上成份指數調整日,更影響追蹤指數誤差,蠶食投資者的回報。在科技日益普及的當下,此等情況在國際金融中心香港發生已顯得不合時宜。
除不停市之外,港股還推出了如FINI平台、無紙化上市機制、HKEX SYNAPSE平台,以及無紙證券市場等數碼化改革措施,涵蓋企業招股上市、日常交易(包含「滬深港通」)及基金投資等,對提升香港資本市場營運效率有積極意義。
無紙化促進港股流動性
上述措施不僅作用營運流程上,還將利好港股市場競爭力提升。以FINI平台為例,該規定將新股從定價至股份交易的時間由5個營業日縮短至兩個營業日。投資者節省了融資「打新」的利息,利好港股新股認購情緒;對企業而言,減少上市所需時間,意味企業人力和精力的釋放,有助企業控制成本。
若再往深層次看,無論是FINI平台,還是無紙證券市場,推進電子化改革將成為港股流動性改善的地基。近年來,「港股通」成交額佔港股成交額的比重逐漸攀升,已從2021年的15%至20%區間,提高到30%水平。從該角度來看,不停市及SYNAPSE平台的推出都將利好南北水流動,為港股市場注入更多流動性。
9月底,港股迎來了爆發式上漲,9月平均每日成交金額達到1692億元,較8月上升77%。久違的牛市也讓香港券商在10月初迎來開戶潮,不少券商線下門店的開戶預約名額均被約滿,便捷、高效的數碼化線上開戶則成為大多數投資者們的新選擇。
香港證監會在無紙證券市場諮詢總結中提到,港股上市公司需要從2025年分批次過渡至新制度,針對未按規定將證券去實物化的發行人,有機會被認定為構成罪行,可見監管部門對推行電子化證券市場的決心。
無紙證券市場將讓港股告別大量人力重複勞動和文本文件,提升營運效率。此外,個別高價股票每手金額很高,部分投資者難以負擔,若紙質股票電子化,將更有利於高價股票的流動。
獲取資訊的時效性、行情捕捉以及投資經驗交流,都可能對投資決策產生影響,而數碼化恰恰是同時解決上述問題的核心。
把數碼化拓展至交易全流程
我們剖析個人投資者的投資流程會發現,大多數都會經歷「開戶、出入金、看行情、看資訊、做交易」5大環節。若沒有數碼化加持,投資者需要前往線下門店填表、交表及登記,開好戶再看看新聞資訊和行情表現,最後再向券商下達指令,這難以滿足投資者高效投資的需求。
以全港最大的互聯網券商富途證券為例,旗下富途牛牛是首個把上述5大流程集於一體的程式軟件,並將社交屬性融入其中,讓投資者借助電子化程序便可在線上高效進行投資決策,變相促進了港股的交投活躍度。
長期來看,香港證券市場全面實現電子交易已成定局。然而,部分交易品類/場景比較複雜,或涉及買賣雙方對接,多次交易確認等流程環節,基礎的交易並不能滿足這些場景的需求。
以大手交易為例,傳統大手交易需要線下尋找買賣雙方,若合作機構沒有資源,交易也無法推進;因金額較大,大手交易也會涉及較多的文件簽署及確認,這一流程也讓不少投資者望而卻步。對此,富途率先在香港推出了全港首個線上大手交易平台,讓買賣雙方可以線上發布交易需求,借助電子化平台,自動撮合買賣雙方,提升大手交易的撮合效率。
從效率提升和體驗角度來看,港股市場在完成電子化交易的底層基建後,仍須進一步將電子化與細分交易場景結合,方能讓港股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更進一步。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