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蒲慕州,1952年生,畢業於台灣大學歷史系,後赴美國布朗大學埃及學研究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近東研究所攻讀埃及學碩士、博士。研究領域是古代埃及史、中國古代宗教社會史以及比較古代史。他是少數能夠同時從事埃及學及漢學研究的學者,學術成就斐然,近來亦致力於比較古代史的研究。蒲教授接受中文大學歷史系李華博士的訪問,圍繞其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4個方向──埃及史、宗教研究、古代文明比較以及日常生活史,談及了自己棄理從文的學術歷程、做跨界及比較研究的心得、以及其對學術的反思。
蒲先生寫書,習慣將序放在最後寫,為整本書找個理由,是「事後諸葛亮」。但這本書是個例外,因為這是一本「先有序,再有訪談」的書。他說,「本書的目的,不在呈現一個研究者的成就,而是用一個研究者的例子來探討歷史研究中個人因素的影響」,但願其學思經歷成為歷史學上一個研究「作者意圖」的例子,並與讀者共勉。
學人訪談可以談些什麼?聽說我要寫蒲慕州教授的訪談錄,學界內外朋友,依照他們自己的趣味介紹了各種樣本供我參考。那些訪談樣本除了學思經歷外,也不乏時代風雲、名人掌故、讀史閱世之語,讀完我也擬出洋洋灑灑十幾頁問題。蒲老師看後說,這些問題把他放到了他尚未達到的境界。
這讓我大感茫然。直到有一天,收到蒲老師電郵,就是序言裏面那些話。他認為自己的學思經歷只能是一個例子,如果值得一說,也是為了提醒讀者,讓讀者看見隱藏在歷史敘事背後的史家的個人因素。
一位學者,有機會在公眾面前說話,卻不想成為時代風雲和學術史的親歷者或評述者,也沒有「誨人」或「立言」的企圖,真的要老老實實談點學思心得,其實還挺奇怪的。我當然喜出望外。蒲老師是我的博士論文導師,這樣一來,我就可以百無禁忌,去問老師過往研究裏不滿意、感覺有不足、看不明白的地方,也可以相對有距離地審視一個成熟學者的學術際遇──不管靠譜或是不靠譜的猜測,都可以拿去問一問。
我們一共進行了4次訪談,圍繞蒲老師學術生涯中最重要的4個方向──埃及史、宗教研究、古代文明比較以及日常生活史(含通俗寫作),每次在視訊裏面聊一個主題。最後呈現在這本書裏的文字,也是按照這個順序來安排。大部分內容來自談話,有幾段文字是蒲老師平日有所回憶或有些想法,寫下來發給我的;還有一小部分,是我從他以往的講話或文章中提煉摘錄出來的。整個訪談過程類似討論課──訪談前通讀蒲老師作品,了解可能涉及的學術領域;每次兩小時視訊後,又去找出談話裏提及的書、學術背景和周邊訊息;讀完產生新的問題,下一次視訊再向老師請教(不管問得對不對,淺顯還是魯莽,都會得到回應)。哪裏去找這麼方便、系統,猶如量身定做的學習機會?因此,我十分感激香港三聯書店梁偉基先生的促成與策劃本書的寫作,派給我這個任務。我將訪談整理成「四講」,添加許多小標題,使問答更集中、簡短、易讀,希望讀者和我一樣,也能體會到進行式的學習樂趣。
值得一提的是,我曾經在媒體工作過十幾年,可從未遇到過蒲老師這樣的「採訪對象」。通常訪問提綱擬好,訪問對象會談些什麼,基本上可以預料,被訪者一般不會偏離提問者預先架設的舞台,這使媒體採訪從某種角度,更像是一場展示給觀眾、心照不宣的表演。但蒲老師好像輕易就繞開了那些問題的預設意圖。訪談結束,最初設置的十幾頁問題,真正用上的只有10%,大部分隨着談話展開,變得無關緊要,思維流轉,產生新的話題。常常是我在重聽錄音的時候,才忽然意識到──「走題了」。
「問」與「答」之間的這些「錯位」、語氣、跳躍,談話過程中可能產生的「縫隙」,在成書時都刻意保留了,因為話題向前推進,並不總是朝着問題的方向,反而常常盪開一筆,去往另一個地方;甚至有些話題蒲老師不說,我覺得有意思,還是自己「問」出來。保留這些,只想讀者明白,「不正面回答」可能也會構成談話的內容與肌理。
可以說,這是一本完全由口述者思維帶動的書,只有少數我一開始期待的名人掌故和個人故事,它的趣味基本由學術經歷、邏輯、思辨來推動;可是如果讀者和我一樣,進入到蒲氏敘事風格裏,你會感受到,自有一種詩意,是與學術、與邏輯並行而來的。
節錄自《春城無處不飛花:蒲慕州訪談錄》,本社獲三聯書店(香港)授權轉載。
新書簡介:
書名:《春城無處不飛花:蒲慕州訪談錄》
口述:蒲慕州
筆錄:李華
出版社:三聯書店(香港)
出版日期:2024年10月
作者介紹:
蒲慕州,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退休)。台灣大學歷史系畢業,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埃及學博士。專長是古代埃及史、中國古代宗教社會史以及比較古代史。曾在中研院及美國加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葛林耐學院等地工作教學。是少數能夠同時從事埃及學及漢學研究的學者,近來亦致力於比較古代史的研究。專書有《漢唐的巫蠱與集體心態》、《墓葬與生死:中國古代宗教之省思》、《尼羅河畔的文采:古埃及作品選》、《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法老的國度》、Wine and Wine Offering in the Religion of Ancient Egypt、Enemies of Civilization: Attitudes toward Foreigners in Ancient Mesopotamia, Egypt and China、Daily Life in Ancient China、Ghosts and Religious Life in Early China等。
李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學博士,研究興趣為新文化史、古代物質文化、人文歷史通識寫作,着有《歸葬:三至六世紀士族個體安頓與家國想像》,譯作《劍橋中國魏晉南北朝史(220–589)》(中譯本,第六、十八章),有學術論文見於《漢學研究》等刊物,人文通識專欄「魏晉的鬼影怪談」見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