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副主席、前行政長官梁振英10月24日(周四)在社交平台發文指要慎防土地供過於求。他表示,香港土地和房屋供應量並非愈多愈好,因為需求不是無窮無盡的,呼籲要科學和專業地拿揑好未來的需求量,從而盡量做到供需平衡。行政長官李家超則反駁,房屋市場要健康發展,主導權一定要在政府手上,否則就變成在利益藩籬的控制之中,不符合香港利益。
政府未來還能靠賣地增加收入?
梁振英質疑,過去兩三年,經濟問題造成需求下跌,同時過去10年的造地計劃開始見效,撥劃了不少新開發區和鐵路和公路線,未來能否有相應需求。他表示,「供應大幅增加,樓價大幅下跌,對解決住屋問題誠然是好事,但衍生的負資產、金融和政府財政問題可以如何應對?」
他又不認為政府未來還能靠賣地增加收入,因為發展密度愈來愈低,每呎地價下跌,加上規劃標準、工程難度、移山填海和收地方面的支出愈來愈高。他估計,「新界東北可能是香港最後一個政府有錢賺的開發區」,以後的新發展區或會面臨入不敷支的問題,要政府補貼。所以政府必須有「發展眼光」,「估市可能估錯,但總有個譜,不能不估」,「矯枉過正的後果會很嚴重」。
他指出,「當香港地圖上的圈圈成為熟地之時,香港市場和毗鄰內地的市場同城化效應會更加明顯。26年前啟德機場停用,政府的第一份規劃圖竟然規劃了大量的工業用地,嚴重落在大趨勢後面」,「建城造地是科學和專業的,不能拍腦袋」。
李家超:造地需時長 多餘土地作儲備
10月29日(周二)被問到政府的土地政策時,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造地不足會導致供應不足,以及樓價失控和市民上樓困難等問題。造地動輒需要好幾年,過往例如在2000年代初停頓,導致要處理的實際情況很不理想,所以政府必須有土地主導權。
李家超表示,房屋市場要健康發展,主導權一定要在政府手上,否則「主導權就變成在利益藩籬的控制之中,不符合市民和香港的利益。」他又指出造地和供應是兩回事,「等於政府盡量發掘財政來源,可以將多餘的錢放在銀行,不一定要花光。」因為造地需要一段長時間,所以不斷造地,讓政府在需要時可以推出土地,供應給市場建屋,多餘的土地則可用作儲備,在控制發展商或政府建屋數量上發揮「實質的重要關鍵角色」。
他又表示,政府會客觀按數據作出判斷,「任何政府都不會輕率」,正如《施政報告》也提到,政府在批售土地時會考慮市場變化,讓市場環境平穩和健康發展,對造地和推出土地建屋會持謹慎態度。
梁振英再質疑:煲糖水落糖愈多愈好?根據在哪?
周三晚梁振英再發帖文,指出如果土地和房屋供應、以及供應前的開發是愈多愈好,而且不計成本,「是不是應該在地圖上再劃多幾個填海區?如果不是,多幾個和少幾個的根據在哪裏?」
梁振英表示,做計劃的量化估算不一定準確,但供需都必須量化和細化。他以煲糖水放糖比喻要拿揑好和時間的問題:「糖是不是愈多愈好?愈早買愈好?一家人經常煲糖水,廚房要儲十斤糖嗎?」
湯文亮:租金上升反映需求無限
財經專欄作家湯文亮在《明報》撰文表示,如果以控制樓價為理由,目前毋須停止造地,因為樓價已經止跌回升,停止造地會導致樓價急升,政府又要再出招「摧殘」樓市。
他又表示,即使繼續造地,供應始終受限,但海外人才、投資者和學生來港,都是源源不絕地增加的樓宇需求,從租金不斷上升已經反映出來。如果現在停止造地,賣樓者都會封盤,「一年內樓價就會再創高峰,政府十幾年來推出打擊樓市的辣招又會白費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