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署為慶祝香港文化中心35周年,請來了兩位名聞遐邇的法國演奏家,一同在文化中心音樂廳的舞台上星級合奏(Duo Recital)。兩位演奏家過往都各自來過香港演出,鋼琴家蒂博代(Jean-Yves Thibaudet)80年代年少揚名,可謂當時國際樂壇上才藝雙全的白馬王子級人物;而大提琴家卡普松(Gautier Capuçon)則是名80後,卻也縱橫樂壇接近20年。
少年時打扮灑脫不羈,也很快成為古典樂壇的新星,然而,他的內在卻是一位技藝相當踏實的演奏家。今次兩位同台演出,其實並不如宣傳所說的duo recital,蒂博代實際上是為卡普松擔任鋼琴伴奏。4首作品裏,並沒有安排任何的鋼琴獨奏曲,也都相當學院派,而且過往在有份量的獨奏會中會被排上的節目。
舒曼《幻想曲集,作品73》
第一首作品舒曼(Robert Schumann)的《幻想曲集,作品73》(Fantasiestücke, Op. 73),卡普松一落弓所奏出的氛圍,在第一首已表現出非常婉約的歌唱性,音色的控制帶着力量上的微變化,與人聲的歌唱無異。最重要是,這種相對地淡然的氛圍,與演唱藝術歌曲的淡定沉穩非常相似。而在第二首,樂曲的風格稍微傾向於無邊的自由,卡普松在歌唱的片段中,在發音上付予自由瀟灑的變化,令作品的浪漫不羈味道升溫,但依然不失優雅的藝術性,這與舒曼其他樂曲風格略帶神經質的感覺,不謀而合。
卡普松在跑句的精緻感,與蒂博代之間的玲瓏琴音所模仿的配合,相得益彰。當然,他們這種合作得宜的氣場,推進到第三首時,感覺已順理成章地將豪情注入音樂裏,最重要是,兩人依然保持相對地克制的激昂,沒有把彷如藝術歌曲一般的氣氛搗壞,這是相當重要的。卡普松在快速的分弓樂句中,音符分明,但卻毫無壓逼感,樂句的流動性非常順暢而漂亮。蒂博代在整套作品中的演出,除了緊貼大提琴外,他在背後的琴音亦非常優美,但卻適時將自己放在次要的位置,讓大提琴成為真正的主角。
布拉姆斯《第一大提琴及鋼琴奏鳴曲》
至於布拉姆斯(Brahms)的《第一大提琴及鋼琴奏鳴曲》,兩人給聽眾較為特別的驚喜,在作曲家一般的四平八穩的風格中,無意識地湧現許多較為甜蜜浪漫的氣質,這比之前演奏舒曼樂曲時,更為婉約,這是沒有預計到的。可是,這種彷如法式浪漫的從容及通透甜美的音色,在可行的範圍內,將布拉姆斯這首樂曲的硬朗感情減弱的同時,卻將作品的色彩層次,增添非常多的情感變化,效果令人眼前一亮。這在第二樂章較為輕鬆的素材裏,效果更加明顯。整體來說,卡普松與蒂博代,將一首相對地較為重量感的作品,稍加糖分,但所有硬技巧和情緒部份都依然忠於原著,而且演奏亦完美,但卻令聽眾的情緒隨時有不自覺的緩衝機會,去享受整首樂曲的更多內在的層面。
德布西與蕭斯達高維契
不過,他們這種添加的風格,卻不見得在德布西(Debussy)的《D小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裏用得着。卡普松在這首樂曲的演繹,反要比在之前布拉姆斯的奏鳴曲裏,線條更為粗曠。在曲風比較現代的第二樂章中,卡普松在掌握撥弦方面,音色也是非常出眾。第三樂章中,他的小跳弓技巧力量充足,非常靈活清晰。他們的合作整齊度相當高,效果令人滿意。
而在蕭斯達高維契(Shostakovich)的《D小調大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作品40》裏,他們偏向優雅甜美的色彩,帶有法式情懷的感覺又再次大派用場,令到這首傾向於硬朗金屬性的另類感情、或抒情的音樂語言,變得更加討好和平易近人。他們這種從容的美感,出奇地沒有與作品產生違和感,反而令樂曲整體上提升了點點層次。當然,這種情況的出現,並不可能是演奏家按着自己的想法天馬行空亂表演出來的結果,而是本身已了解樂曲的屬性風格,再在適當的情況下,作一些刻意或不經意的個人添加,而得出的最終效果。
第二樂章對於兩件樂器來說,都是困難技巧的考驗,卡普松及蒂博代反而是輕鬆地完成技巧,並標榜作品中精靈一般的趣味。歌唱性較難懂的第三樂章,卡普松不算深沉的演繹,還頗動聽;蒂博代掌握音色方面,非常高明,特別在低音聲區,朦朧但沉厚的色彩,確實化為音樂演繹的成功因素。縱使蒂博代在第四樂章的快速跑句中,的確偶有失誤,但這都不能抹滅他表現出炫技及玩弄色彩的超級技藝。
加奏兩首抒情小曲
兩位經過了演奏4首相對地嚴肅的作品後,卻加奏了兩首抒情的小曲──馬斯奈(Massenet)的《沉思曲》(Meditation)及取自聖桑(Saint-Saens)的《動物嘉年華會》(Carnival of the Animals)中的〈天鵝〉。兩首小品中,兩位對於憂傷及優雅的美,都掌握得非常從容。卡普松在《沉思曲》中展示的淡然感情,冷靜而情深,蒂博代的伴奏感覺非常安寧;而在〈天鵝〉裏,卡普松沒有刻意賣弄美的自然演繹,卻把蒂博代的鋼琴部分突顯出來了。
蒂博代由始至終都將悠揚的伴奏線條,清楚而柔和地支持着卡普松的主旋律。在管弦樂的版本裏,本來伴奏部分為雙鋼琴演奏,可是在演奏會中一般為一個鋼琴擔任伴奏,開首的部分,鋼琴家都偏向較為薄弱的觸鍵。蒂博代一開始的豐富存在感,還能恰度好處地承托起大提琴旋律,直至結尾才將晶瑩剔透的輕音,緩緩把音樂的圖畫影像,推到一個令人舒適的完美句號。
今次能夠欣賞到兩位法國大師級演奏家同台合作,演奏水平與互動的作用,的確令人意想不到。特別是卡普松,他過往的沉實,似乎更蛻變為沉澱,而且更能在細微之處,演繹出變化。他的弓法運用,更是令到他的琴音在這場音樂會中,得以淋漓發揮的重點。即使是同一個重複音符,他都能夠拉出不同的色彩,以增添歌唱性。而蒂博代以獨奏家的身份,為後輩擔任伴奏,就真正能夠以大師的水平,高水準地去符合伴奏的要求,但同時亦能找到能夠突顯自我的切合點,逍遙地進出於自己作為主角與配角的身份之間。
註:作者評論節目為2024年10月3日於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上演的「卡普松與蒂博代」大提琴與鋼琴演奏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