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帝女花》

聽過此劇導演吳國亮談粵劇藝術,承接精華不易,創新啟傳更難。但他不斷嘗試。在在說明,心、力、志、群,缺一不可;一切可以隨緣,但更可以結緣!

香港製作的《帝女花》(65周年重塑經典巡演版)將出現「三跨」,對我這個粵劇迷來說,確是樂見其成的事。

我所說的「三跨」,一是跨境。它早前跨地到澳門演出後,將於下月到佛山和廣州演出,日後可能再在大灣區其他城市演出。不過,我更希望它能到國外演出,亞洲、歐美,不單為當地華人演出,更要吸引外國人觀賞。官方經常說,香港要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我看,管弦樂、話劇等藝術外國都有,但粵劇則是香港最獨特的文化藝術,當局應該大力支持,而且對業界的撥款要不分彼此。

《帝女花》嘗試糅合其他視覺、音樂、舞台和現代科技,筆者感到賞心。(海報)
《帝女花》嘗試糅合其他視覺、音樂、舞台和現代科技,筆者感到賞心。(海報)

二是跨界。粵劇有傳統一面,值得保留和發揚,但也應有創新的一面。我細看這個經典版《帝女花》的一些片段,它嘗試糅合其他視覺、音樂、舞台和現代科技,我感到賞心。也許不同人士有不同觀感,但我總覺得,不要互相排斥,勿文人相輕,間接截擊各種創新的嘗試。百花齊放,讓觀眾選擇就好了。

三是跨代。粵劇要吸引新觀眾、年輕人,才可延續生命力,現在頗有難度。但我從來不會因為困難而不想怎樣解決困難。粵劇界也有不少這類有心人,我想,不要各自圈地努力,要共同合作發揮。

此劇總監陳善之說得對,粵劇也要有新人,要有明星效應。我想,樂壇有MIRROR,為什麼粵劇不可以有新的偶像?發掘吧!培養吧!我看過在此劇飾演長平公主的林穎施的其他演出,後來用她的名字拆成對聯:「穎穗呼風成先就,施恩化雨育後人!」託友相贈,盼百尺竿頭更揚鞭。

粵劇藝術傳承 需後人創新承接

藝術角色不分主閒,綠葉也可奪目生輝。最近認識從事粵劇工作多年的郭啟煇,尚未有機會交淺言深。據聞,他投入粵劇並非純粹喜歡,而是頗多興利除弊的見解。業界和外界如何知己知彼,倒是粵劇未來的一個關鍵。

粵劇要吸引新觀眾,也需要有時代脈搏的新劇。人們感嘆,唐滌生之後難有後繼之人。我想,今天當然難以回復當年粵劇盛行的時勢,但如果說唐滌生之作已是「絕後」,豈不是把粵劇判了死刑?正是:「任白藝廊滌生齋,引我紅梅再世猜。牡丹紅梨夢蝶影,追尋帝女覓紫釵!」只要各方努力,唐滌生會復活的。

聽過此劇導演吳國亮談粵劇藝術,承接精華不易,創新啟傳更難。但他不斷嘗試。在在說明,心、力、志、群,缺一不可;一切可以隨緣,但更可以結緣!

原刊於《am730》,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劉銳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