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與香港中產對兒女教育的反思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有自己的喜好和選擇,父母應該放手讓他們去飛翔,只是必要時拉一拉,而不是將他們緊緊束縛在自己的期望之中。

筆者近期看了一套在國內爆紅、諷刺親子教育的電影《抓娃娃》,有感而發,況且連續寫了多期人工智能教育,今次轉轉話題!作為國際大都市,香港一直以來都以其高度發達的教育體系聞名。然而,隨着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競爭的日益激烈,中產家庭對兒女教育的態度和方式也在悄然變化。

筆者教學生涯近30年,並育有一子一女, 着重尊重學生及孩子個性,鼓勵他們在安全環境下探索、嘗試、失敗、成長,與傳統的應試教育形成強烈對比。在筆者看來,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夢想和追求,有自己的喜好和選擇,父母應該放手讓他們去飛翔,只是必要時拉一拉,而不是將他們緊緊束縛在自己的期望之中。

《抓娃娃》揭示中式教育弊端

《抓娃娃》生動展現了中式教育普遍存在的弊端。電影主角馬成鋼夫婦事業有成,為了培養兒子馬繼業,不惜一切代價,精心構建了一個充滿謊言與設計的成長環境。他們望子成龍,希望馬繼業能夠按照他們設定的軌跡,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巔峰。然而,這種看似無微不至的關愛,實則是對孩子個性的無情壓抑,是對孩子自主選擇權利的剝奪。

馬繼業在應試教育的重壓下,被分數和排名緊緊束縛,失去了探索世界、追求夢想的機會。他的童年被無盡的學校作業和家人處心鋪排的補習班填滿,興趣被扼殺。直到他發現了自己置身猶如《真人Show》(1998年上映的美國科幻喜劇電影,中國大陸譯為「楚門的世界」)的世界, 身邊人全是虛構角色,才開始渴望自由、自我認同的機會。他勇敢衝破父母設下的牢籠,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方向。《抓娃娃》不僅揭示了現代中產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更詰問那一種盲目、積極向上的力量。

老掉牙卻十分重要的建議

在香港,中產家庭開始意識到,傳統的應試教育已經無法滿足現代社會的需求。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高分和名校的錄取通知書,更需要全面的素質和能力。筆者欲提出一些老掉牙但卻十分重要的建議:

一、建立孩子社交能力及逆境智商:在教育孩子時,我們要更加注重長遠和全面的規劃,但這不代表「每事管」。人一輩子的機會是有限的,需要及時抓住。因此,要多帶孩子去參加各種社交活動(先選他們自己喜歡的活動,開始時盡量陪伴),讓他們從小耳濡目染如何待人接物,看成人之間是怎麼社交的。同時,也要注重培養孩子的體育精神和良性競爭意識,讓他們在面對挫折時能夠堅持不懈。

二、注重孩子的個性發展,發展個人長處,增加孩子自信:與傳統的應試教育不同,我們應該更加注重孩子的個性發展,不應強迫孩子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而是鼓勵他們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和興趣。同時,根據孩子的個性和特點為他們制定個性化的教育計劃(這也可用AI輔助),幫助他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優勢,培育自信心。

三、家校合作,共同關注孩子的成長:父母雖然平日十分繁忙,但應該注重家校合作,而不應將孩子的教育完全託付給學校,積極參與學校的教育活動,與老師保持密切的溝通。這樣不僅可以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和問題 (尤其是與同學之間相處的問題),還可以與學校共同提供適時輔導,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

四、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多陪伴交流,減輕他們壓力:父母有時難免忽略孩子的健康,應該定期帶他們去醫院進行體檢。同時多與他們溝通和交流,例如透過親子旅遊,多聽他們訴苦,幫助他們緩解壓力和焦慮情緒。

我們可以看到,新時代教育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變革,在AI工具輔助下,我們需要打磨孩子將來的生活工具,所謂「多磨幾把利刀」。至於路如何去走,由他們決定!

馮穎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