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澤四海丹青意──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

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於4月22日始重開,給觀眾帶來了大型的展覽「粵澤四海: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這個原定於年初舉辦的展覽,可說是一次廣東藝術文化的大檢閱。

為慶祝建館50周年,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自去年初舉辦「廣納百川:明至清中期廣東書畫選」,分兩期展出明至清中期的廣東書畫選。

 

踏入2022年,因疫情第5波來勢洶洶,跟其他藝術館一樣,文物館亦不得不閉館。隨着疫情漸趨穩定,文物館於4月22日始重開,給觀眾帶來了大型的展覽「粵澤四海: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這個原定於年初舉辦的展覽,可說是一次廣東藝術文化的大檢閱。

 

是次展覽,分別於展廳一和展廳二展出。展廳一為「世變與書畫」,而展廳二則為「從廣東至嶺外:傳統書畫、收藏與雅集」。書法方面,展出廣州粵秀書院、學海堂、應元書院、萬木草堂等師生及政界名流書蹟,如陳澧、李文田、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胡漢民、葉恭綽等人的墨寶,反映廣東書院教育發展歷程;繪畫方面,則涵蓋居巢、居廉,以及高劍父、高奇峰等「嶺南畫派」的書畫精品,以及國畫研究會趙浩公、盧振寰、姚禮脩、李研山、黃般若等人的畫作。

 

印章則以廣雅書院院長梁鼎芬的用印為主,展示黃士陵對鄧爾雅等廣東印人的影響。碑帖收藏有李文田《華山廟碑》、孔氏嶽雪樓《十七帖》及《聖教序》等列入《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宋拓。其他特色展品尚有《盛宣懷檔案》中的張蔭桓書信,以及太平天國錢幣等。

 

世變與書畫


踏入展廳一,迎面而來的,是「粵澤四海」四字,寓意廣東文化精英的恩澤,遍及四海。「世變與書畫」的展覽,亦劃分為「緒論」、「學以致用」、「演繹傳統」、「粵港藝緣」4部分。

 

緒論:浮華夢醒‧新舊對決


「工業革命後,國際出現新秩序,英國日本相繼崛起。英商走私鴉片,減少貿易逆差,導致清朝白銀外流。西方宗教衝擊,引發生太平天國之亂,清朝在甲午戰爭敗於日本,至八國聯軍入侵後,走上衰亡。面對新舊對立,廣東精英在傳統與西方之間抉擇,因救國心切,演變成派別之爭,其影響甚至波及書畫。」何碧琪細述當時的時代景況。

 

這部分的展品,主要為銅錢、鈔票和地圖,包括「太平天國」背面「聖寶」中型銅錢、「太平天國」背面「聖寶」小平銅錢、上海小刀會「太平通寶」背面日、月紋小平銅錢、廣東省銀行大洋票(一組8張),以及新安縣全圖(安西滿主教繪製)、省會城郭圖(粵東省城輿學局印製)。

 

學以致用:進而經世、退則研藝的廣東精英


清代書院林立,書院的師生,是政治、文藝界的中堅分子,他們的思想亦反映在書畫及篆刻的風格上。透過是次展出廣東精英的書法,可以管窺廣東書院教育的發展。

 

例如陳昌齊(1743-1820),為廣東四大書院中粵秀書院的山長,是乾隆後期進士,乾嘉年間,他已意識到國家內憂外患,而實踐通經致用,其《行書節錄洪适〈謝溫南劍啟〉》,所書內容,出自宋代的洪适,結體較瘦長、字畫方折,風格略近董其昌,較為典雅流麗。

 

陳昌齊《行書節錄洪适〈謝溫南劍啟〉》

道光同治的廣東高等學府,如兩廣總督阮元創立的學海堂,以及菊坡精舍、應元書院,同建於越秀山。當中的山長或學長,是廣東頂尖的學者,師生互相交流,清末民初逐漸形成代代相傳的廣東精英群體。其中陳澧重實踐、具學歷,連結省內外的學者及洋商。以陳澧為首的學者,發展出具有學問根底的詩詞、書畫、篆刻藝術。陳澧的妻兄潘正煒繼承伯父潘有為的古璽印收藏,故他與孟鴻光擅長篆刻。

 

陳澧(1810-1882)長年在學海堂及菊坡精舍講學研經,「其《篆書八言聯》學瑯琊石刻,筆畫勻稱,長形結字,工穩規整。」何碧琪指出這大抵與其個性有關,他的為人平易近人,具「名門中正」的書風。至於孟鴻光的《隸書七言聯》則多飛白,波磔富裝飾效果,風格似清初的鄭簠,跟伊秉綬有所不同。陳澧與孟鴻光份屬友好,二人均擅長篆刻。

 

陳澧《篆書八言聯》。

朱次琦(1807-1882),一生從事講學和著述,門人甚多,最著名者有簡朝亮、康有為,是近代主張「經世致用」的教育家,亦長於詩文書法,其《行書七言聯》雄厚蒼秀。

 

清政府開展洋務運動,在教育方面,陳蘭彬擔任重要角色,曾被任命處理幼童赴美留學事宜,選派幼童4批共120人赴美留學,首批主要是廣東華僑,例如詹天佑、伍廷芳等。他曾出使美國、西班牙、秘魯及古巴等地。陳蘭彬(1816-1894)《行書節書張烈〈王學質疑〉》,提到「妥善管理視聽言動等於管理己心,反對陽明心學。」

 

陳蘭彬《行書節書張烈〈王學質疑〉》。

陳璞(1820-1887)為學海堂學長,亦擅長書法,書風與陳澧相近,《楷書十二言聯》兼具米芾與董其昌之長,具學者風範。

 

在繪畫方面,則以學海堂的師生,伍學藻、馮譽驥、陳喬森的水墨人物或山水為主。是次展出的作品有伍學藻(1821-?)《陶淵明賞菊》、馮譽驥(1822-1884)《仿黃公望深林隱壑圖》,以及陳喬森(1833-1905)《山堂賞雪》。伍、馮二作,置於「粵澤四海」海報左右兩側,甚為矚目。馮氏曾收藏蘇軾《寒食帖》,可見清末廣東收藏之盛。

 

伍學藻《陶淵明賞菊》。

李文田(1834-1895)曾任應元書院山長,擅長篆書,其書法以唐楷入北魏碑刻,《篆書七言聯》有「魏碑體」書風。據說,「李文田藏有漢隸『第一品』之稱的《西嶽華山廟碑》,其結體方整勻稱,波磔秀美,書風古貌奇崛而又圓轉流動。碑文缺96字,他曾請趙之謙以雙鉤補之。」何碧琪細述其書風之由來。

 

鄧蓉鏡(約1834-1902)的行楷《八言聯》取材自蘭亭序,屏山文物徑中「鄧氏家祠」懸有一功名牌匾,上書「同治十年辛未科欽點翰林院庶吉士臣鄧蓉鏡恭迎」,其四公子鄧爾雅(1884-1954)擅金石、書法、篆刻,兼善詩畫,展品有《篆書玉臺新詠序》。

 

鄧承脩(1841-1892)為咸豐年間舉人,為人剛直不阿,任御史時大膽進諌,有「鐵筆御史」之稱。生平工詩擅書,行書、楷書皆擅,書法瘦硬,有「鐵畫銀鉤」之譽。「行楷《七言聯》為鄧祖風梁惠儀伉儷惠贈,鄧祖風先生為鄧爾雅四公子,此書法得自家傳,當無真偽問題。」何碧琪笑言。

 

 

伍廷芳(1842-1922)為清末民初的政治家、外交家、法學家,是香港立法局第一位華人議員。他工於書法,行草率意寫來,自有風致,其行書《慈悲》可見深厚的功力,且富文人氣。

 

伍廷芳《慈悲》

戴鴻慈(1853-1910),曾就讀應元書院,為清政府特派五大臣之一,曾到歐美等國考察政治,是清末具有開放思想和政治眼光的重臣,《行書八言聯》,上款題「翰臣仁兄大人正」。甘翰臣(1859-1941)是廣東香山人人,任上海怡和洋行總辦,他交遊廣闊,亦是藏家。康有為、梁啟超也曾贈之以書法。

 

簡朝亮(1851-1933),清末民初廣東著名學者和教育家,是嶺南學派朱次琦的傳人,展品有《草書信札》。

 

李文田的門人蘇若瑚(1856-1917)亦擅長書法,從黃苗子先生捐贈的《楷書朱子勉學箴》可見,他宗尚朱熹學說,其楷書取法魏唐,古韻味足。其孫兒蘇文擢教授,曾任教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以經學詞章名世。

 

 

梁鼎芬(1859-1919),是洋務運動時期建立的廣雅書院首任院長,為學者、藏書家,生平喜讀書,擅長書法詩文,與張之洞、陳三立、康有為常有詩書往來。《題戴熙〈臥楂圖〉》可見其忠君愛國之情。

 

梁鼎芬《題戴熙〈臥楂圖〉》

 

康有為(1858-1927)是晚清重要的政治思想家、教育家,曾於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其書法功力深厚,於《行書七言聯》可見。梁啟超(1873-1929)為其學生,來自推動維新變法的萬木草堂,也是大家熟悉的文學家,展品為《楷書十言聯》。

 

康有為《行書七言聯》。

 

何碧琪指出,「孫中山與葉恭綽是出國學習與京師大學堂的代表。無論任教或從政,在世變激盪中,愈見他們尋求見用於世的志向。」孫文(1866-1925)《楷書壽詞》,本幅「老年長樂有童心」,題識則為葉恭綽書「國父書法端勁遒逸,一筆不苟,如其為人。此軸殆題祝延之品,故有蕭灑之致,尤為罕遘。葉恭綽敬觀謹志」。

 

孫文《楷書壽詞》。

 

葉恭綽(1881-1968)祖籍浙江,生於廣東番禺,書香門第,曾任交通大學校長。晚年專事著述,擅書法、繪畫,性喜收藏古籍和文物。其《行草錄釋延壽〈宗鏡錄序〉》,峭拔剛健,綽約多姿。

 

此外,展品中亦有印章,包括孟鴻光《「聽松廬」朱文方印》、《「元蕙」朱文橢圓印》;黃士陵《為梁鼎芬刻石印》八方,以及鄧爾雅《為簡經綸刻方印》、《為潘和刻石印》。

 

演繹傳統:保衛國畫


在展館內拾級而上,進入展覽第三部分「演繹傳統」,呈現傳統與變革的交鋒,展品至為豐富,令人目不暇給。

 

何碧琪道出,新舊思想衝擊下,廣東畫家在傳統與創新之間的兩難局面。「在清亡及新思潮席捲下,高劍父(1879-1951)師從居巢、居廉,上溯惲壽平,以至宋代花鳥畫的傳統。他與高奇峰(1889-1933)、陳樹人(1884-1948)等吸收日本繪畫元素,從而發展出『折衷中外、融匯古今』的新國畫,與主張保衛傳統的廣東國畫研究會,趙浩公(1881-1947)、姚禮脩(1878-1939)、黃般若(1901-1968)等壁壘分明。」兩派在傳統和變革的議題上各有取態,促成了中國畫近代轉型的思想撞碰。

 

「國畫研究會」扮演聯合傳統畫家的領銜角色,堅持捍衞傳統畫學。他們受到「折衷派」變革的衝擊,有感於廣東畫風積習靡弱,遂聯群結社,循傳統途徑,期望樹立國畫的宗風,並探求中國畫的發展路向。因彼此志趣相投,透過定期活動,畫會成員聚首一堂,進行共同創作,切磋畫藝。

 

溫其球(1862-1941)是國畫研究會創始會員之一。師法宋光寶的弟子許菊泉,曾隨丁汝昌行軍海上,甲午戰後,重投畫業,習山水花鳥人物各科。他是馮康侯的祖母舅,馮亦從其習畫。日軍侵佔廣州時,他經澳門到香港,並卒於此地。

 

新舊畫派本有交誼,1925年,溫其球代高劍父作《荷花》作應酬之用。可惜,大約於同年,因高氏兄弟倡議新國畫。溫其球、趙浩公、李鳳廷等組織國畫研究會抗衡。

溫其球作品《仿原濟山水圖》,據鄧爾雅題識,是簡又文出宋紙,請溫作畫,當作於香港,此畫色彩豐富,乾濕濃淡筆墨並用,仿石濤之逸趣,風格令人想起黎簡。

 

 

趙浩公(1881-1947),向以摹古、仿古見稱。他與好友博羅盧振寰出身相類,初習裝裱,遇有名蹟,便臨摹副本。趙浩公與盧振寰、盧觀海兄弟一同開設「蘭雪齋」,是當時廣州享負盛名的裝裱店。盧振寰山水法北宗李思訓、馬遠等,花鳥學林良。

 

趙浩公與高奇峰未交惡之前,曾合作《花石圖》,由高奇峰繪雞冠花,趙浩公畫石。至於趙浩公《南山松柏圖》,松柏枝柯交纏,布局頗為特別,前景較深,有點似日本畫。

 

趙浩公《南山松柏圖》。

潘達微(1881-1929)自幼喜好丹青,早歲加入同盟會,與何劍士等創辦《時事畫報》,鼓吹革命。1909年與高劍父等革命黨人,於廣州河南設裝池店,儲藏彈藥槍械。1911年廣州起義失敗,潘達微冒死收斂烈士遺骸,得孔江殷之助,安葬於廣州黃花崗。1925年,他加入國畫研究會,翌年與鄧爾雅等設香港分會。後因肺病皈依佛教,1929年卒於香港,後遷葬黃花崗畔。《擬李成秋樹圖》一作,筆力沉穩,設色豐富,未有李成典型的捲雲皴及蟹爪樹,反而更近巨然的披麻皴。

 

潘達微《擬李成秋樹圖》。

 

「粵澤四海──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展覽海報。

盧振寰的《秋山圖》及《煙江漁艇》色彩清新,斧劈皴簡練果斷,前中後景清晰巧妙,是精彩佳構。何碧琪笑指,「是次海報,取材自不同的畫作,設計者擷取了《煙江漁艇》的一部份,置於海報下方,上方是高劍父《喜馬拉雅山》的山峰,再插入高奇峰《孤猿啼雪》的猿猴……合一爐而共冶。」從而突顯嶺南畫派與國畫研究會,新舊思潮對壘的局面。

 

盧振寰《煙江漁艇》。

姚禮脩《摹戴熙山水》、李瑤屏《擬文徵明山水》、黃少梅《擬華喦仕女圖》等作品,皆彰顯了傳統派的畫風。《芭蕉竹石》則由黃君璧、葉公超及陳子和合作,可謂一新耳目。

 

黃君璧(1898-1991)曾跟李瑤屏習畫,兼擅詩書畫,畫則兼能山水、人物和花鳥。其《華山迴心石》雄偉壯麗,雲山瀑布,自成一格。

 

黃君璧《華山迴心石》。

黃般若的人物畫早年師法華嵒、陳洪綬,近受蘇六朋、蘇仁山等的影響,所畫《羅漢》,作品莊嚴高古,構圖新穎,别具一格。《宋王臺》繪於1957年,當時的宋王臺已被移平,畫家憑着記憶,追思宋王臺的舊貌,佔據畫面是孤零零的巨石,獨對茫茫大海,「畫家精通傳統筆墨,卻着意發掘新的語言,以層層染漬,營造山石嶙峋的質感,抒發世事滄桑之嘆!」

 

黃般若《宋王臺》。

「粵澤四海──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展覽詳情


展期:2022年4月22日至2022年5月18日(展廳I及II);2022年6月3日至8月21日(展廳II)
地點: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展廳I及II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5時(星期一至三、五、六);下午1時至5時(星期日及公眾假期)

免費對公眾開放。公眾假期設有特別開放安排,可按此進入展覽網站查閱。

 

晚清至民國廣東書畫選 2-1

馮珍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