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遊日本,探秘貝聿銘的桃花源

貝聿銘先生巧妙地將自然景觀與美秀博物館融為一體,使每個窗外的景色都像是一幅精心構圖的畫作,不僅增強了訪客的視覺體驗,還讓人感受到藝術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無處不體現着他的建築哲學。

今年7月時,與友人一起看了M+博物館的「貝聿銘:人生如建築」特展,當時就被貝聿銘先生所設計的美秀美術館深深吸引,希望有機會一探。原本與好友約定9月去趟日本,但某日興之所至,瀏覽美秀美術館官網時,發現美術館整個9月都閉館整修,遂改變計劃,迅速決定在8月的最後一周動身。

有趣的京都佛寺酒店

機票和酒店很快便訂好了,這次下榻的酒店是「三井花園飯店京都河原町浄教寺」,不僅地理位置優越,房間亦乾淨舒適。最有趣的是,這間酒店與擁有500年歷史的淨教寺(佛寺)合為一體,不僅在酒店大堂就能窺見平日不對外開放的本堂內景,大堂與大浴場也都加入了佛教元素,透過黑白設計呈現出寺院的莊嚴感。酒店內的古木與雕刻裝飾均來自淨教寺古建築,很喜歡這種舊物與現代元素的結合。當我們進入酒店時,撲鼻而來的是一股平靜、祥和的香氣,搭配佛教氛圍的背景音樂,讓人頓時放鬆下來。

京都夜色下的酒店外觀。(酒店官網圖片)
京都夜色下的酒店外觀。(酒店官網圖片)

既古樸又現代的酒店大堂,木質雕刻源自淨教寺古建築。(酒店官網圖片)
既古樸又現代的酒店大堂,木質雕刻源自淨教寺古建築。(酒店官網圖片)

酒店二樓的僧伽小野京都淨教寺餐廳作為福岡名店「僧伽小野」的二號店,確實為客人提供了獨特的用餐體驗。以極樂淨土為主題的早餐,不僅豐富多樣,且處處呈現日式料理的精緻與用心。從僧伽散壽司、鰻魚蛋丼飯、蕪菁蒸鰻魚、天婦羅與鯛魚茶泡飯到西式早餐,每道菜品都融入了優雅的名字,如「紫雲」和「光明」,營造出一種美好的意境。尤其是日式早餐,其新鮮的食材和精緻的擺盤,都讓用餐體驗更加難忘,心情也隨之打開。

豐盛的早餐將打開一日的好心情。
豐盛的早餐將打開一日的好心情。

酒店大堂處擺放的鮮花,會定期更換花材,可愛又浪漫。
酒店大堂處擺放的鮮花,會定期更換花材,可愛又浪漫。

另一特色是,住客還可以報名參加寺院晨間的誦經活動。我們參加了一次,早上6:40在大堂集合,隨後工作人員會帶大家到寺院主堂就座,誦經期間輪流燃香合十(寺院用的不是線香,而是可看到植物原貌的碎狀香材),最後住持會用日語介紹寺院的歷史,之後可自由參觀及拍照。整個過程約一小時,值得感受。

淨教寺內堂全貌,莊嚴寧靜。
淨教寺內堂全貌,莊嚴寧靜。

淨教寺內堂佛龕,華麗卻低調。
淨教寺內堂佛龕,華麗卻低調。

淨教寺內供奉的鐮倉時代地藏菩薩立像。
淨教寺內供奉的鐮倉時代地藏菩薩立像。

出發,便是旅行的意義

我們在到達京都的次日早上前往美秀美術館。因其位於滋賀縣甲賀市信樂町桃穀山區,因此須先從京都站坐JR到石山站,出站後在巴士站的自動售票機處,可購買前往美術館的往返車票及美術館門票(自動售票機的位置是一個售票亭,旁邊有小窗口,可請職員協助購票)。

巴士約一小時一趟,座椅都是短絨的軟坐墊,但椅背較矮,無法進行仰頭靠。從石山站到美術館的車程約50分鐘(往返車程約2小時),一路上會看到小鎮街景、河流、橋景、大片的稻田與民居。當巴士緩緩駛入山林後,又見清澈的溪流、綠意盎然的林木植被、橫跨在山間的大橋……巴士在山野中顛簸,陽光透過車窗反射在乘客們的臉上,後座的日本婦人們分享著彼此雀躍的心情,讓人有一種電影照進現實的小確幸,溫暖和煦。

前往美秀美術館的帝產巴士,一路上將日本鄉村風光盡收眼底。
前往美秀美術館的帝產巴士,一路上將日本鄉村風光盡收眼底。

終於到達停車場了,下車後的第一件事便是了解巴士班次,以便確定好返程時間(返程末班車是下午5點)。美術館的停車場挺大,穿越一排排楓樹後率先看到Peach Valley餐廳。據聞食材用的都是神慈秀明會(由小山美秀子女士於1970年代創建的宗教團體)私人農場的有機蔬菜,十分健康。餐廳旁便是進入那條著名隧道的斜坡,假如是年長者或身體不便人士,則可乘坐免費的電動接駁車直達美術館門口,服務十分貼心。

現代人的桃花源

熱愛登山的我們,自然是選擇了緩步而上。坡道兩側種滿了垂櫻,枝葉隨風而擺,可以想像這裏春櫻綻放的美麗盛況。難怪上世紀80年代末,當貝聿銘先生初次到訪時便感歎:這真是桃花源!他後來也真的以《桃花源記》為靈感,設計出了美秀美術館的構想,業主小山美秀子女士也同意了這個提案,且沒有預算限制。

從此入口緩步而上,便會看見傳說中著名的隧道口。
從此入口緩步而上,便會看見傳說中著名的隧道口。

通往美秀美術館的隧道口兩側遍植垂櫻。
通往美秀美術館的隧道口兩側遍植垂櫻。

傳說中的金屬隧道,彷如一條通往異世界的通道。
傳說中的金屬隧道,彷如一條通往異世界的通道。

不一會兒便來到了隧道口,心情也按捺不住地變得雀躍。這條長達200米的隧道,彷如一個通往異世界的入口,神秘卻低調。內部設計十分簡約,每隔一段距離便有一盞小燈,其半圓形的設計帶有日式風格。人在隧道中行走並不覺得壓抑,光線從兩端的入口照進,更會激發人的探索慾。這時候記得回頭看看來時路,聽說櫻花盛開時,櫻花粉色會將隧道也染成粉色,美不勝收。我們到訪時雖不是春季,但悠悠綠意也自帶一番清涼,圓形的構圖(隧道入口)更是與人物剪影完美配合,令拍出的照片自帶意境。

隧道內的小燈,設計風格也甚有日式格調。
隧道內的小燈,設計風格也甚有日式格調。

從隧道內反向拍攝,可有剪影的效果。(Shengjia攝)
從隧道內反向拍攝,可有剪影的效果。(Shengjia攝)

步出隧道後,便可見藍天白雲、山林綠意、與壯觀的拉索吊橋,是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不禁想起《桃花源記》中的描述:「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儼然是剛剛一路走來的經歷呀!

步出隧道後便見郎朗晴空,豁然開朗。
步出隧道後便見郎朗晴空,豁然開朗。

在吊橋上留影,感謝那日天氣晴朗,陽光正好。(Shengjia攝)
在吊橋上留影,感謝那日天氣晴朗,陽光正好。(Shengjia攝)

沿着吊橋再往前走,遠遠已可窺見美術館的入口。
沿着吊橋再往前走,遠遠已可窺見美術館的入口。

建築在時間之上

再往前走,已可見大家所熟悉的美術館入口。屋頂借用了日式傳統房屋的造型,兩旁種植着松樹與楓樹,深秋時可見楓紅,處處都是景。我最喜歡的是那扇圓形自動門,不僅帶有中式天圓地方的概念,又能精準地在圓形內看見松景,既中式又日式,將東方美學表達得淋漓盡致。

晴空下的美術館入口,幾何形圖案常常出現貝聿銘先生的作品中。
晴空下的美術館入口,幾何形圖案常常出現貝聿銘先生的作品中。

入口的圓形自動門,將東方美學表達得淋漓盡致。
入口的圓形自動門,將東方美學表達得淋漓盡致。

關於美秀美術館最為人所熟悉的一景。
關於美秀美術館最為人所熟悉的一景。

美秀美術館大堂內部,色調溫暖,設計簡約。
美秀美術館大堂內部,色調溫暖,設計簡約。

美術館內的壁燈,也同樣運用幾何圖形。
美術館內的壁燈,也同樣運用幾何圖形。

美術館內部十分開闊,很讚歎貝聿銘先生對自然光的運用,玻璃天窗的設計通過幾何三角形的交錯轉折,不僅形成了一個引人注目的視覺焦點,還有效地引入自然光線。金屬百葉的使用,能夠調節陽光的強度,既保證了室內的明亮,又營造出一種柔和溫暖的氛圍,使設計在功能性與美觀性之間找到了平衡。聽說室內壁面與地面採用了法國產的石灰岩MagnyDore,這種石材的選擇不僅與盧浮宮美術館前庭的材料相呼應,也體現了貝聿銘先生對材質和細節的嚴謹考量,為整個美術館增添了一種高雅的氛圍。

美秀美術館空中俯瞰圖,只有少量建築露出地表,整個美術館被森林包裹,更添神秘。(谷歌地圖截圖)
美秀美術館空中俯瞰圖,只有少量建築露出地表,整個美術館被森林包裹,更添神秘。(谷歌地圖截圖)

其實整座美術館是一座80%隱藏在地下的建築,聽聞因滋賀縣有山區建築高度不可超過13米、從空中看到的屋頂全部面積不得超過2000平方米等嚴格要求,於是貝聿銘先生使用了先蓋房子後填土的方法,最後種上與山林相適應的樹木,這樣環境既得到了保護,又讓整座建築與環境融為一體,實在是很妙。

作者於美術館地下一層觀賞窗外的自然景觀,圖示從作者所坐位置視角的美術館內部。
作者於美術館地下一層觀賞窗外的自然景觀,圖示從作者所坐位置視角的美術館內部。

而美術館南、北兩翼的設計,不僅清晰劃分了東方和西方的藝術展覽,還通過地下服務空間的布局提高了參觀的便利性。貝聿銘先生巧妙地將自然景觀與建築融為一體,使每個窗外的景色都像是一幅精心構圖的畫作,不僅增強了訪客的視覺體驗,還讓人感受到藝術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無處不體現着他的建築哲學。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深深相信,光線正是一座建築成功與否的關鍵。」

美術館與流浪的國寶

而談到展品,美術館的館藏也相當令人讚歎,囊括了來自埃及、西亞、希臘、羅馬、南亞、中國和日本等地的珍貴藝術品。這些藏品源自創立者小山美秀子女士40多年來的收藏,目前由日本到古代近東的館藏約有3000件,其中的250至500件作為常設展品公開展覽。

在通往北館的路上,是一扇扇矩形落地玻璃窗,自然光在這裏被極大地利用。
在通往北館的路上,是一扇扇矩形落地玻璃窗,自然光在這裏被極大地利用。

圖為美秀美術館館藏之一的戴奧尼索斯馬賽克畫(在地上)。
圖為美秀美術館館藏之一的戴奧尼索斯馬賽克畫(在地上)。

參觀期間,我們看到了來自古埃及的塑像、飾品及各類精美器皿,布展方式大氣而不刻意。同時也看到了一些來自中國及日本的佛像,且恰巧碰上了正在北館展出中的奈良佛像展,更進一步加深了我們對日本佛教歷史的認識。我特別留意到在不少展廳中,貝聿銘先生特別開設小窗讓自然光傾瀉在展品上,讓人忘卻展廳是在地面以下的這件事,同時也拉近了展品與觀眾的距離,讓觀展體驗不再那麼地冷冰冰,增加了人與物的對話感。

東魏·蟬冠菩薩立像正面圖,現存於山東博物館。(潮望藝術網)
東魏蟬冠菩薩立像正面圖,現存於山東博物館。(潮望藝術網)

東魏·蟬冠菩薩立像背面圖,現存於山東博物館。(潮望藝術網)
東魏蟬冠菩薩立像背面圖,現存於山東博物館。(潮望藝術網)

在小山美秀子女士眾多收藏中,曾經有一件來自中國的東魏·蟬冠菩薩立像的故事,值得與大家分享。這件蟬冠菩薩立像於1976年在山東博興縣龍華寺遺址出土,被發現時就已斷為三截。後來在當地文物幹部李少南先生的努力下,用3年時間分3次從3位村民家中找到,終於拼接成一尊較為完整的菩薩像。但無奈佛像命運多舛,在1994年夏季被盜,後不知如何流轉到了英國文物市場,次年被小山美秀子女士斥巨資購得,成為了美秀美術館的館藏之一。

東魏·蟬冠菩薩立像局部圖,可見菩薩寶冠正中刻了一隻清晰可見的蟬。(潮望藝術網)
東魏蟬冠菩薩立像局部圖,可見菩薩寶冠正中刻了一隻清晰可見的蟬。(潮望藝術網)

直到1999年冬季,兩封信函的出現,揭示了蟬冠菩薩像的前世今生。一封是託名北京大學著名考古學家宿白先生寄給中國社科院楊泓先生的神秘信件,另一封則來自米西奈斯古代藝術基金會主席瑪利奧·羅伯特先生的信件。這兩封信件進一步引起了中、日兩國對這件文物的重視,後來經過多輪談判與國際友人的協助,雙方最終在2001年達成協議,並計劃在美秀博物館成立10周年時,無償歸還這件國寶。2008年初,浪跡海外長達14年的蟬冠菩薩像順利回歸山東博物館,落葉歸根。

而根據雙方先前所簽訂的協議,蟬冠菩薩像將每5年回到美秀博物館展出一次,這不僅為博物館帶來了珍貴的展品,也促進了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理解,展現了對文物保護和歷史傳承的共同責任,亦彰顯了國際間在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合作精神,意義深遠。

感恩這一期一會

時間不知不覺來到2點半,與友人來到位於美術館B1層的咖啡廳Pine View小憩,只見落地玻璃窗外遍植松樹,瞬間理解了咖啡廳的名字。看介紹說,這裏的食材均採用「秀明農法」所栽種,使用落葉和枯草等天然堆肥,強調有機種植方式,能確保健康和營養。我們點了兩件蛋糕及飲品,不難感覺到這裏從器皿的選擇到食物製作均有用心,價格亦合理。

美秀美術館內的咖啡廳PineView。
美秀美術館內的咖啡廳PineView。

Pine View出品的蛋糕及飲品,原料天然,秀色可餐,價格合理。
Pine View出品的蛋糕及飲品,原料天然,秀色可餐,價格合理。

步出美術館時,天空已微微飄起小雨。隨手取過一把館方提供的傘,放眼望去,星星點點「移動的綠」點綴在山頭,皆是歸途的遊人。我們一步一步,依依不捨,雨水打濕了衣衫,便索性把傘收起,盡情享受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

步出美術館時,正好下起了微微小雨。
步出美術館時,正好下起了微微小雨。

在雨中漫步,欣賞美麗的信樂山群,別有一番風味。(Shengjia攝)
在雨中漫步,欣賞美麗的信樂山群,別有一番風味。(Shengjia攝)

在踏上返程的巴士前,我拾起地上的幾片紅葉夾進書頁,留作紀念。身為凡人,桃花源只是一時,塵世才是一世,縱然萬般眷戀,終須一別。

能夠相遇,本身已是緣分牽引,感恩這美好的一期一會。

作者從美秀美術館撿回的紅葉,留作這段美好旅途的紀念。
作者從美秀美術館撿回的紅葉,留作這段美好旅途的紀念。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