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德國民族性 反戰反暴影響深遠

一組九幅的依森海姆祭壇畫,對後世藝術界有深遠影響,不單啟發了多位畫家與多幅重要畫作,包括畢加索的 Guernica,也啟發了文學與音樂創作。

上三星期介紹伊森海姆祭壇畫的詳細內容與當時的歷史背景。本文是探討這幅畫的最後一篇,跟大家談談她在德國的政治與文化影響力。

祭壇畫 德國魂 歸則喜 離則悲

伊森海姆祭壇畫,因所處之地,與表達的內涵,面世以來一直在政治文化上扮演着一個重要的角色。

首先,依森海姆位於德法邊境阿爾薩斯省(Alsace),兩國連年爭戰,此區好像皮球似的幾番易手。 1673 年為法王路易十四佔領,1871年普法戰爭後回歸普魯士懷抱,一戰後賠償給法國,1940年從新被納粹佔領,1945年二戰後又復歸法國。

1871年回歸普魯士後,多位德國文人認為此畫最能代表德國民族性格──「沉鬱,對宇宙有一種近乎精神上的深沉擔憂,內向而焦慮」(“melancholy, a deep spiritual apprehension of the universe, inwardness and angst”  )總的來說,德國人有一種常懷不安之感。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保護此畫,德軍把它搬到慕尼黑展出。從邊陲小鎮來到大城市,更多人更容易看到此畫,際此哀鴻遍野,人人面對戰患悲苦的年代,這幅描繪死亡,苦難與抗爭的畫即時受到大眾的認同。一團團人四面八方從外地來朝拜這幅畫,包括很多傷兵,其中很多斷了手,沒了腳,坐着輪椅來到這畫前參加宗教崇拜。這畫好像一塊磁鐵,吸引着這些苦難的人。一個作家這樣描繪當時的情況:「戰爭已經維持好幾年了,這是第一次大家來到這位德國藝術家的畫作面前,他明白我們最深沉的,共同的悲痛。」

最難過的是,1919年德國戰敗,得把此畫跟阿爾薩斯省一併歸還法國,德國國民需要又一次哀悼他們的損失。一份慕尼黑報章紀錄了此畫最後一次打開供當地人觀賞道別時,大群不同年齡,不同社會階層的男女趕來,「大家看着這幅畫裝箱,好像被釘進一個棺材裏,送走。我們戰敗了,我們最寶貴的藝術品,代表德國民族魂的一幅畫,格呂內華德,阿爾薩斯省,德國的一部分,從我們這裏切割出去。」對很多德國人來說,搬走這祭壇畫,具體代表了他們種種失落––割讓了一個省,輸了一場戰爭,失去了國家的尊嚴,要接受一份極其恥辱的和約,與一幅代表他們民族,代表「德國魂」的畫作。

一幅畫,可以對整個國家,整個民族,有這個影響力,這就是藝術的魔力!

同情宗教改革 支持農民起義

因此畫的豐富民族內涵,畫家馬蒂亞斯‧格呂內華德(Matthias Grunewald,1470/80-1528 圖2)。在德國與杜勒(Albrecht Dürer)及荷爾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齊名。路德教會在4月6日畫家紀念日,不單紀念米高安哲羅與杜勒,也紀念他,可見其在德國,在基督教上的地位。惜世人對他生平所知不多,長久以來以為格呂內華德是他的名字,最後發現也是錯的。根據其作品上的簽名MGN,後人確認其正確名字應為Mathis Gothard Nithart,於1470至1480年間生於德國維爾茨堡(Würzburg),師承不詳,同時精通建築與水利工程。約從1500年起於塞利根施塔特(Seligenstadt)及阿沙芬堡(Aschaffenburg)兩地開始工作,1509年成為德國宮廷畫師,1510年成為梅茵茲(Mainz)大主教的藝術總監。因同情宗教改革(Reformation, 1517)與農民起義(German Peasants War。1524-25),1526年被革職,轉而從商,遷居法蘭克福,1528年8月於哈雷(Halle)去世,遺物中可看到一些路德教派的小冊子與文件(可能因此路德會紀念他)。傳世作品不多,只有10幅油畫,與大约35幅素描,主要作品多與宗教有關,尤以祭壇畫為多,以依森海姆祭壇畫最受推崇。

啟發創作 歌劇油畫 反戰反動

這一組九幅依森海姆祭壇畫,對後世藝術界有深遠影響,不單啟發了多位畫家與多幅重要畫作,包括畢加索的 Guernica,也啟發了文學與音樂創作。其中德國著名作曲家指揮家保羅·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 註1 )就在1930年代創作了《畫家馬蒂斯》( Mathis der Maler. 英譯 Matthias the Painter)交響樂與同名歌劇,交響樂共三個樂章,寫的就是依森海姆祭壇畫。第一樂章寫的是第二層中心畫《天使奏樂》(註2),第二樂章寫基座的「基督下殮」(圖1),第三樂章寫的是第三層右側畫《聖安當的誘惑》(註3)。喜歡音樂的朋友可以看着這幾幅畫來欣賞這交響樂,定有更深體會。

(圖3)《戰爭三聯畫》,1929-32,奥托 · 迪克斯,油彩版畫。 中間板面:高2.04 米、闊 2.04米;兩側板面各高2.04米 闊1.02米; 底座高0.6米、闊2.04米。德國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 現代藝術大師館 The War Triptych, Otto Dix, New Masters Gallery, 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
(圖3)《戰爭三聯畫》,1929-32,奥托 迪克斯,油彩版畫。 中間板面:高2.04 米、闊 2.04米;兩側板面各高2.04米 闊1.02米; 底座高0.6米、闊2.04米。德國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 現代藝術大師館 The War Triptych, Otto Dix, New Masters Gallery, 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此畫強烈的情感啟發了德國表現主義(German Expressionism ),兩位代表人物奥托·迪克斯(Otto Dix)與喬治·葛羅茲(George Grosz)都上過戰場,親歷戰爭與死亡的恐怖,絕望與殘酷,受到很大的衝擊。退役後創作了多幅描繪戰爭的畫作。其中迪克斯的《戰爭三聯畫》(圖3 The War Triptych,1929-32 )在造型上也設計的跟依森海姆祭壇畫一樣,在中心畫兩旁有兩幅較小的畫。畫中人張開的手指,讓觀者想起依森海姆祭壇畫裏十字架上的耶穌,所有士兵都是戰場上的犧牲品。葛羅茲的《閉嘴,幹好你的義務》(圖4  Shut Up and Do your Duty, 1927)十字架上是一個骨瘦如柴,帶了防毒面具,穿着軍靴的士兵,讓人想起那些缺手斷腳的退伍軍人,畫家也因此畫而受褻瀆的檢控,訴訟多年才脫罪。

(圖4)《閉嘴,幹好你的義務》,1927,喬治・葛羅茲。凹版印刷簾紋紙。高15.2 cm、闊18.1 cm。Shut Up and Do your Duty, George Grosz,The Robert Gore Rifkind Center for German Expressionist Studies。
(圖4)《閉嘴,幹好你的義務》,1927,喬治・葛羅茲。凹版印刷簾紋紙。高15.2 cm、闊18.1 cm。Shut Up and Do your Duty, George Grosz,The Robert Gore Rifkind Center for German Expressionist Studies。

兩位畫家因其反戰立場與表現手法,畫作被納粹黨列為「墮落」(Degenerate)。伊森海姆祭壇畫又重新捲入政治漩渦。納粹黨有一段時間不知道應視其為德國的民族象徵還是墮落的象徵,最後因其重要歷史地位沒有被打成墮落,但也沉寂了一段時間,消失在德國人視野中。

在德國以外,此畫在1930年代兩次大戰期間亦非常受歡迎,很多文字與新畫作受她啟發。包括當時已極負盛名的畢加索,在1930年代先後受其啟發創作了多幅作品。首先以墨水筆畫了一整系列名為《十字釘刑》(Crucifixion )的畫作,其後又根據這些墨水筆畫,創作了一幅同名彩色油畫(圖5 The Crucifixion,1930)。1937年納粹應西班牙獨裁者佛朗哥要求轟炸西班牙城市格尔尼卡,造成大量傷亡,畢加索憤而提起畫筆,畫了大型同名油畫(圖6 Guernica),對冷血濫殺無辜提出強烈的控訴,此畫與伊森海姆祭壇畫所表達的驚怖、悲憤、絕望、控訴等強烈情緒有其共通之處。自此畢加索一直留在巴黎直至老死,未再回到故鄉西班牙。此畫也留在美國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簡稱MOMA),直到1981年畢加索後裔認為西班牙已真正民主,才得以回歸西班牙國土永久展出。

(圖5) The Crucifixion
(圖5) TheCrucifixion

 

(圖6)《 格爾尼卡》, 1937,畢加索。 帆布油彩,高3.5米、闊 7.8米。 西班牙馬德里, 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 Guernica, Pablo Picasso, Museo Reina Sofía, Madrid, Spain
(圖6)《 格爾尼卡》, 1937,畢加索。 帆布油彩,高3.5米、闊 7.8米。 西班牙馬德里, 國家索菲亞王妃美術館。 Guernica, Pablo Picasso, Museo Reina Sofa, Madrid, Spain

畢加索與格呂內華德,兩位畫壇巨匠,相隔400多年,同樣面對藝術品跟政治的複雜關係。優秀的藝術品,必反映她的環境,她的時代,與時代契合,才可以得到大眾的共鳴與認受,為大眾提供感情的昇華。依森海姆祭壇畫,面世500多年,至今仍然敲打着每一個觀者的心靈,啟發現代藝術。

註1:保羅‧欣德密特(Paul Hindemith,1895-1963),音樂理論家、音樂教育家、中提琴家、指揮家。近代重要的德國作曲家之一,與史特拉汶斯基、巴爾托克等齊名,著名作品有歌劇《畫家馬蒂斯》,《世界的和諧》(The Harmony of the World),室樂系列,為中提琴和樂隊創作的《天鵝轉子》(Der Schwanendreher ),鋼琴曲《音的遊戲》(有譯《調性遊戲》Ludas Tonalis),七部弦樂四重奏,各種弦樂奏鳴曲等。

註2:《天使奏樂圖》,請參看本欄2019年12月5日文章圖片。

註3:《聖安當的誘惑圖》,請參看本欄2019年12月12日文章圖片。

本系列文章:

日耳曼藝術的西斯汀教堂 德國人的民族魂

德國哥德畫派代表作 色彩華麗、風格奇幻、驚喜迭出

畫家用寫實方法 反映動盪時代下人民強烈的感情

鮑慧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