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觀衆的收看習慣趨向串流媒體,與互聯網連接的電視廣告,現在佔了美國電視廣告的收入約三分之一。本地大台TVB早年由於有慣性收視的支撐,轉身雖慢但尚沒有滅頂之災,但近年由於串流平台的伸延不分國界,終於蠶食吞噬至大台的立身之根,並引發大台模仿電商巨擘亞馬遜「電商+電視內容」的組合拳,企圖殺出重圍。
電視的新房東
亞馬遜把做電商的套路,移花接木地套在視頻的經營裏──像「大富翁」(Monopoly)的絕招一樣,它當起了網絡電視台的「大房東」。亞馬遜在其平台頻道中,不僅提供自家節目,還展示其他電台的節目。與Netflix和Disney+僅理所當然地只上架自家節目不同,亞馬遜Prime Video為觀眾呈現了來自各種其他串流服務平台的內容。
所以,當客戶通過Prime訂閱了其他電台的節目,不管是購買還是租借,亞馬遜將抽取部分的訂閲收益;而「一雞兩味」之處是,當觀眾通過Prime觀看其他的免費頻道時,亞馬遜還將分得一部分的廣告收入,或在他們的頻道時段內,播放亞馬遜自家的廣告。
這種套路自然是源於亞馬遜的DNA。最初,亞馬遜的電商網站,只出售經由自己採購的產品,但後來卻將其辛辛苦苦開發出來市場和物流配套,開放給其他賣家。如今,Amazon.com上的銷售額,有三分二之巨,是來自這些第三方賣家,亞馬遜抽取「租金」和浮動的抽成。這種做「大業主」的商業模式使亞馬遜在電商的雪球上,愈滾愈大,而現在它的目標是在視頻串流行業中,打大同小異的拳。
蝕頭為了賺尾
儘管作為內容房東極具挑戰性,但亞馬遜似乎逐漸在這個以「蝕頭」為特徵的行業中找到「賺尾」的途徑。它斥巨資做的大片,嘩衆取寵,符合其成為第三方內容串流「市集」的戰略。用高知名度的史詩巨片和黏性極高直播體育節目,吸引觀眾打開其應用程式,再確保平台的花樣夠多,貌似有很多的選擇權;而其內部的KPI就不僅只是有多少人觀看節目,還包括有多少觀眾因該節目而進入訂閲頻道、並隨後在其他內容甚至是電商上,花費更多。怎樣做到?自然是少不了各種適時的「提醒」和聰明的「折扣」,這背後就是程式和算法。
所以,就算亞馬遜的劇集拿不下艾美獎,也不一定會進入尼爾遜收視榜的前十名,即使沒有這些「虛名」,似乎從來未動搖過它寫支票(或撳「轉數快」刷錢)、投資在「又大又爛」的史詩巨片的雅興。
也許,本地大台要做好的,不是口碑,而是學寫聰明的廣告算法,兼職做房東,學做「市集」和「果欄」,多在串流媒體的寵兒Z世代身上打主意。現在連牛頭角順嫂都會一邊「煲劇」,一邊刷TV Mall和淘寶,大台你要是不會玩大富翁,那地盤就只會給別人一格一格地買走。到最後,當「機會卡」給用光了以後,可能只剩下「進牢卡」可拿!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