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97前香港掀起了移民潮,當時我約30歲,學校的主任和校長紛紛移民,造就我向上流的機會,其後不足的10年間,由老師晉升為校長,是否時勢造英雄?我不敢說,只覺得多了機會。想不到今年在《港區國安法》和BNO的夾擊下,香港又再迎來新一輪的移民潮。
移民、轉校引發音樂椅效應
我校自去年7月開始有學生退學,一年下來,已差不多有50名學生退學了,相信7、8月會迎來最後的高峰。人數多嗎?當然多,以往一年才幾人,而50人已差不多兩班學生,而且走的多是Band 1學生,所以影響很大。
學生的退學潮,一部分是因為移民,一部分是因為疫情下國際學校和私校少了學生,部分直資學校的學生轉入,引發了音樂椅效應。我相信中學也面對這種情況,所以我叫小六的家長在叩門時要進取一點,因為較有名的中學,可能也有不少剩餘學額!
有記者問我這次移民潮跟97的可有分別?我說分別可大。還記得97移民潮時,主動走的多是上了年紀的人,他們怕97後會生活大改變,怕沒了積蓄,所以事前準備好移民,長大了的子女也未必跟他們到外國。
但今次移民的多是年輕人,他們拿着BNO,沒太多準備下便趕到英國或其他地方去,有些說是因為政治原因,有些說是為了子女,都趕着在這個學年離開。
今次選擇移民的老師也不少,我校便有3人,他們都說沒太多準備,有的說見步行步,有的說過去賣咖啡,雖然我都替他們擔心,但他們說:「 校長,我們還年輕,難得可以移民,怎樣都要試一試。」我也沒法,年輕確是大本錢,我只好送上無限的祝福。
開放心態迎接大灣區浪潮
97的移民潮中,移民者在外國逗留了幾年後,有的定居下來,有的悻悻然回流,但我相信這次移居者回來的機會較少,一來他們不少是對政府不滿,可能不想回港;二來回港後要重拾工作,相信不會像97後那麼容易,因為香港正值疫後經濟、人口減少和經濟轉型,往後的經濟中心可能已移往大灣區,所以我建議準備移民者要三思,切勿抱着「儘管一試,大不了回來」的心態。
當此時勢,學校應如何自處?首先是教學上,我們應該繼續堅持「有教無類」的精神,不管是哪個Banding的學生,不管是富有還是貧窮,只要進入校門,便是我們的好學生,我們都要盡心教導。
至於學生不足的問題,我不會鼓勵大家不要收別人的學生,因「腳在家長上」,他們要轉校也沒辦法,但學生人數減少了,教育局是責無旁貸。我建議教育局應降低一至六年級的開班人數,由23人減至21人,避免學校縮班裁老師,尤其是北區的學校,他們少了跨境生,正面對極大的難題。
老師又如何?國安教育正值大力推行,到國內交流必定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工作,所以我建議老師要開放自己,多帶領學生到大灣區交流。可能部分老師不想到內地去,但我可以肯定說,我們學生的未來生活和工作,必定與大灣區息息相關,為人師表,我們要以學生為先,以學生為本,我們應保持中立,帶着學生去看去學,至於學生的未來路向,留待他們自己選擇吧!
至於我?在上一個移民潮中,我站在浪口尖上,迎浪而上,25年後,我已準備退休生活了,這次移民浪潮帶來的機遇,留待年輕人去「沖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