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 Apr 13 2025 11:35:31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致教育局:八項建議 提升教師專業能量

下年度的財政預算發表了,教育支出雖然佔比有所下降,但仍然是政府公共開支的重要部份,同工們略感失望之餘,討論了一些強化教師效能的方案。
下年度的財政預算發表了,教育支出雖然佔比有所下降,但仍然是政府公共開支的重要部份,同工們略感失望之餘,討論了一些強化教師效能的方案,分述如下:
 

(一) 設立專注教學的特級教師職系

 
不少同工多年來有如下觀察:教學效能高的同工,往往被推薦晉升為兼顧行政事務的中層教師,雖然這是一項具激勵性的奬賞,但亦有部份教而優則管的同工發覺或許是性格不合,又或許培訓與支援不足;教得好的,往往在晉升至管理層後發覺未有好好發揮的機會,變成在校內有「少了一位好教師,多了一位壞領導」的現象。現實上因為尊嚴及架構問題,不易扭轉這個局面,若能設立專注教學的晉升階梯,讓老師不一定轉任行政工作也有晉升機會,較為合理。
 

(二) 加強校務處同工的專業能量

 
學校工作日益複雜,財務工作、印刷事務、法律支援(例如訂立合約等)、校舍維修、社區聯系、資訊科技支援等事務繁雜,需要適量專業支援,小學可以聘請的文員職階及薪酬不高,難以吸引專才入職,這些事務若假手於教師,亦不理想,皆因非教師們所長,亦增加教師們的工作量及壓力,甚至影響教學,適度提升校務處員工的薪酬及專業要求,對學校的裨益甚大。
 

(三) 增加退休年齡前後同工轉任兼職的彈性

 
由於教學及行政工作日趨繁複,部份教師會選擇提早退休,而資深及經驗豐富的教師對學校發展十分重要,若能設定一個準則,例如55歲之後,63歲之前,彈性容許老師半職(或其他比例)工作,這對於保留優秀老師做好傳承工作十分有效。
 

(四) 設立職務津貼制度

 
現時錢跟人走,你晉升了某個職級,便支較高薪酬,種種原因易升難降,工作效能走下坡路在人生漫漫長路中不時發生,若能調整一下制度,某些職務不與職級掛鈎,設立津貼,適當地在一定限期裏發放津貼額予負責這職務的同工,較具彈性及效能,亦較合理。
 

(五) 填補校本教師專業培訓的黑洞

 
十多年來,局方用校本概念去推動教師專業培訓,所謂軟指標,重質不重量等設計理念,原意無可厚非。但在校本這旗幟下,十多年來不同學校的教師的專業培訓內容及質素,有很大差異,這對教師與律師、醫生等專業在看齊上,缺乏話事權與說服力,局方宜與教師團體協商一條出路,例如每年的教師專業發展,無論時數及內容與質素,在某個百分比裏都應有一定要求,在校本發展的同時,也有一些公認的一致標準才是。
 

(六) 加強師資培訓機構與學校教師的協作

 
現時制度,教師培訓機構決定了教師的水準,畢業的學員便一定可以註冊為教師,雖然學校會委任啟導老師負責新入職教師的融入,但校內老師(尤其是資深教師)的工作量大,對新職教師的指導技巧亦未必足夠,建議師資培訓機構在新入職教師(畢業後第一年),提供導師服務,定期在一年內按需要作出視導,既可協助新入職教師繼續成長,亦有進入學校工作的機會及体驗,促成教學相長(筆者按語:師資培訓機構導師們前線職場經驗漸趨減少,甚為前綫同工垢病) 。
 

(七) 提供處理不稱職教師的支援

 
不少學校的教師都埋怨校方領導在處理校內不稱職教師時放軟手腳,甚至有縱容之嫌。我認為因牽涉複雜的因素,甚至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學校領導層會投鼠忌器或害怕顧此失彼,因而避重就輕,令事態更加嚴重,建議教育局設立特別職務專責小組,協助學校及分區專責處理個別事件,提供專業及法律服務,加快處理,並總結經驗與辦學團體分享,優化教師群體專業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
 

(八) 成立教師專業團體

 
多年來教師建議設立自主獨立的教師專業團體,定立守則及註冊制度,推動師德教育,並在教育政策上有較大的決策權力,教師若受適當尊重,凝聚力及自尊感的加強,必會促進教師的教學效能及專業素養,回饋社會。
 
(封面圖片:亞新社)

馮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