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不是名姓

中文名字的英譯需要標準化,但不應該機械式的跟隨西方先名後姓。其實外國對中國傳統並不陌生,如果不懂,可以看看歷史,毛主席、周總理等英文名字,從來姓氏先行。

環球唱片朋友送來一張上海交響樂團的最新錄音,演出馬勒根據唐詩創作的《大地之歌》,以及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葉小綱2004年完成的中國版本。

唱片由德國老牌古典音樂公司發行,見到中國、外國音樂家平起平坐,從作曲家到獨唱家,以至樂隊、指揮,都主要由華人擔綱演出,與有榮焉。音樂與世界接軌的同時,我們中國傳統姓名的先後次序是否都要跟隨西方的樣式呢?

先名後姓?先姓後名?

從唱片封面可見,各中國音樂家英文名字的漢語拼音,都以先名後姓排列,變成「小綱葉」、「隆余」、「立萍張」等,唯一例外是男低音沈洋,單以一個英文字為名,而非獨立的兩個字。

綜觀東亞、東南亞等國姓氏,都沿用以姓氏先行的東方傳統,例如韓國金氏、越南阮氏、星馬李氏等。西方媒體也知悉姓與名的關系,不會把姓名次序調轉。

既然如此,唱片上的華人英文名字為何硬要把姓、名次序調轉呢?對西方讀者來說,這只會引起混淆,尤其是二個字的姓名。唱片小冊述及李白、王維等唐代詩人,仍以傳統的Li Bai、Wang Wei寫法。但余隆就寫為Long Yu,這有別於他在香港管弦樂團擔任首席客席指揮的官方英文文字Yu Long。究竟他是Long先生還是Yu先生?

更為尷尬的,是漢語拼出來的名字本身是有意思的。例如「隆」字Long是「長」的意思。Long Yu就隨時變成「長魚」。最極端的例子,是中國桌球新星李行,在英國比賽時名字寫作Hang Li,直接翻譯就變成「吊死李」。鋼琴家陳薩曾以Sa Chen發行唱片,這與廣東話的「沙塵」同音,也搞不清孰姓孰名。

中文名字英譯需標準化

中文名字的英譯應該保持原來次序,除非人人都像郎朗那樣,兩個漢語拼音的字都是一樣。事實上,近來的確有年輕音樂家採用兩個相同的英文名字為名,例如最近在港演出的左章,英文名字是Zee Zee,當然還有別名「牛牛」的張勝量。

中文名字的英譯需要標準化,但不應該機械式的跟隨西方先名後姓。其實外國對中國傳統並不陌生,如果不懂,可以看看歷史,毛主席、周總理等英文名字,從來姓氏先行。

原刊於《大公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周光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