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崛起為超級經濟大國,肯定屬於歷史上最非凡的故事。僅僅30年,這個曾經落後隔絕的國家就使數億人民脫離貧困,並成為全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想不出還有哪個國家曾如此大幅迅速地增長。我想到美國曾在內戰後崛起為工業豪強,但中國人恐怕已經超越了我們的高速發展,而且他們還沒有停下腳步。在不遠的將來,他們很可能超過我們,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把我們從佔據了近150年的寶座上趕下去。
中國的轉變既快速又壯觀。中國擁有簇新的摩天大樓、高鐵和太空時代般的機場設施,我們自己的基礎設施則愈來愈破舊,兩者形成了鮮明對比。有一天我們獲悉中國企業家要耗資500億美元在尼加拉瓜開鑿一條規模兩倍於巴拿馬運河的通道;接着,我們又聽說一家中國發展商想要買下冰島的一大塊地;之後,原本是製造商的中國工程商試圖在六個月的時間裏,使用預製件建造全世界最高的大樓。
今日的中國是「最」之國,擁有全世界最快的超級計算機、最大的風力發電基地和最長的跨海大橋。中國生產和使用全世界近一半的煤、水泥、鐵礦石和鋼,消費40%的鋁和銅。據估計,中國的在建房屋數很快就會達到全球總數的近一半。40年前,多數美國人根本想像不到美國會欠中國一分錢。現在中國是美國最大的債權國,其持有的美國國債接近1萬3000億美元。這一切足夠讓人暈眩,或者讓美國人感到不解:世界怎麼這麼快就顛倒了?
不過,近來中國成了憂慮和畏懼的來源。我們發現,美國和競爭力不斷增強的中國愈來愈多地在目標上發生牴觸。在世界市場上,在更激烈的鄰國領土爭端問題上,中國施展着新練就的拳腳;在亞洲,在二戰後形成的全球治理體系的各個方面,中國試圖挑戰美國領導的秩序。中國政府顯得不願或無法阻止對美國公司知識產權的網絡盜竊,而中國的一黨制集權政府正在收緊對社會的掌控,美國人對這種制度既不理解,也不喜歡。
疑心是一條雙向道。中國人支持與美國建立積極關係的勢頭正在減弱,愈來愈多的人相信美國和另外一些國家想要阻礙中國的崛起。
這些動向威脅着中美關係。40多年以來,中美關係對兩國的經濟發展、工作機會和繁榮做出了實質性的貢獻,加強了國際安全,其中尤為重要的是幫助實現了冷戰的和平終結。現在,許多美國人感到疑惑:中國人到底想要什麼?為什麼中國的軍費這麼高?他們是朋友還是敵人,是貿易夥伴,還是商業和地緣政治的對手?簡而言之,我們該怎麼跟中國打交道?
美國不應該在競爭中退縮
通過講述我和中國人合作共事的親身經歷,本書試圖梳理這些問題。我不是學者也並非理論家。我無法用漢語閱讀、書寫或交談。我是個商人,寫出的是我對中國政商領導人的第一手了解。我跟中國官員打交道的時間將近25年,去過中國100多次。我的認識是從這些經歷中提煉出來的。我在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工作時,因為商業事務同中國官員們打交道;任美國財長時,為國家事務和宏觀經濟政策和他們往來;如今我是保爾森基金會(Paulson Institute)主席,這一機構通過中美兩國的進一步合作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和環境狀況的改善。在這一段歲月裏,我有機會跟中國政府最高領導人緊密合作:1990年代的江澤民和朱鎔基,本世紀初的胡錦濤和溫家寶,以及今天的習近平和李克強。
我是作為一個美國人寫這本書的,我深深關切美國在世界的地位、美國經濟和環境的健康以及美國公民的長遠福祉。我的觀點是,這些全都將受惠於與中國的積極交往,頭腦清晰的建設性合作是促進美國國家利益的最好辦法。中國人是厲害的競爭者。但我們不應該害怕競爭,也不應該在競爭中退縮。
長久以來我都堅信這一點。宣誓就任美國財長後沒幾周,我就去了中國,為中美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開闢新途徑奠定基礎。增長和經濟改革是中國最關切的,並且我也相信,我們能很好地利用新提出的 SED(戰略經濟對話,Strategic Economic Dialogue)機制,更有效地處理許多其他的緊要問題。
中國的崛起引起了一種誤解,在看待兩國關係問題上,中美兩國都有人執迷於這種誤解:即「中國模式」代表了一種更好的資本主義,連美國都衰退時,這種模式卻節節勝利。然而,事實上,中國領導人特別瞭解自己國家的脆弱之處。市場化改革最初由鄧小平在1978年發起,但對於今天的領導層來說,擴大改革的範圍和影響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儘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國仍有很漫長的路要走。超過1億中國人仍在貧困中掙扎。中國的人均GDP排在世界第80位,只比伊拉克高一位,差不多是美國水平的八分之一。中國的高速增長正在減緩,使得市場改革的要求更為急迫,也更難以實現。2014年中國的GDP增長率是7.4%,16年來第一次低於官方預期──許多專家預計增長率還會進一步降低。
規模已達10萬億美元的中國經濟,過度依賴出口和低效的政府基礎建設投資,支撐經濟的是各級地方政府的負債,負債數字的增長快得可怕。中國需要經濟轉型,提高國內消費,更重視服務業和高端製造業。這是個艱巨的任務,儘管經歷了多年改革,相當體量的經濟仍聽命於中央計劃,因此情況變得更為複雜。既得利益體牴觸進一步的變革。同時,多年來的不管不顧使得環境狀況幾乎成了災難,引發中國民眾愈來愈強烈的焦躁和不安。
雖然修補自身問題的任務繁重,但美國仍是世界最強大、最先進、最有活力的經濟體。中國領導人明白,為了推進經濟轉型,需要美國和其他國家對中國保持善意和合作。在許多方面,美國和其他國家仍然主宰着全球經濟體系。中國領導人希望更廣泛地進入我們的市場,得到我們的實踐技能和我們最先進的技術。
衝突不可避免
如果兩個國家都做出一些調整,美中關係將更為平衡,對雙方都更安全、更有成效。美國人憂慮中國愈來愈高的軍事調子;中國人認為美國「重返亞洲戰略」是要限制中國的崛起。美國人希望中國向美國公司開放市場,希望中國在進一步融入國際體系時能遵守現有規則。而中國人更願意修改規則,在國際舞臺上得到更大的尊重和遵從。
有些人相信,有一條不變的歷史規律:崛起的強國碰上既有的強國時,衝突不可避免。但沒有什麼是不能改變的。抉擇是重要的,教訓是可以吸取的,政治家們能發揮作用,也正在發揮着作用。
我不相信美中關係裏有什麼是一定會發生的,但的確存在着引發更強烈競爭乃至衝突的真實風險。避免敵對關係的關鍵是做成有利於雙方的實際事情。美中之間固然有危險的火種,共同的利益卻遠遠更多──刺激全球經濟增長,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和平及穩定。然而,除非兩國能夠把共同的關切轉化為互補的政策和行動,否則這些都不會有絲毫意義。我們尤其需要拓展和深化兩國的經濟關係。該如何去做呢?我希望《與中國打交道》一書能提供一些啟發。
我不會試圖預測未來。不過,我會逕直在許多問題上提出建議,包括經濟改革、金融市場、城市化、環境保護和加強美中關係的途徑。畢竟開方子比預測要容易。我所提建議的基礎是書中分享的個人經驗。我希望這些建議能對正在商業、政府或慈善界裏與中國合作的人們有所幫助,幫助他們取得具體有效的成果。這些成果勢必會讓兩個國家走得更近。
在今天愈來愈複雜和互連的世界裏,我們面臨着嚴峻的挑戰。如果美國和中國能攜手或以互補的方式合作,從網絡安全到為美國出口開闢廣闊的市場,幾乎所有這些挑戰,都將更容易被克服。而如果世界上兩個最重要的經濟體彼此為敵,我們的任務會艱巨得多,甚至不可能完成。
!doctype>書籍簡介
書名:《與中國打交道:親歷一個新經濟大國的崛起》
作者:亨利‧保爾森 (Henry M. Paulson)
譯者:王宇光、朱淵、朱啟文、王慧
出版社:中文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