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 Apr 02 2025 19:10:45 GMT+0000 (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如何提昇學習的記憶力?

人的記憶分為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短期記憶的容量有限,而且轉眼忘掉,因為當中不少是「無意義」或「不重要」的資訊,何況我們每日接觸的是海量的資訊呢!
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又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在中國傳統學習文化中,背誦是學習的不二法門,且備受推祟。時至今日,在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主導下,強調學會學習和建構知識,記憶背誦被「妖魔化」為死記硬背。然而,筆者深信不少學科的基礎知識和理論都必須以記憶為基礎,如學好小學數學要背誦乘數表,化學科有化學元素表,中文科要背詩詞古文,歷史科要掌握朝代順序和時地人事,試問記憶背誦的重要性又怎可以低估。因此,本文整合了一些心理學理論,並加入個人經驗和體會,談談可以提昇學習記憶力。
 

背了遲早忘記 背誦何用?

 

不少同學以為溫習所得只是短期記憶,不久即會忘記,到下次考試時又要重新溫習,故平日不必用功記誦,考試前來一個「臨急抱佛腳」,好像更具成本效益。原來假如你曾經認真學習,即使已經忘記,但一旦重拾書本,會學得更快更易。一位心理學家曾用兒子做實驗,從歲半至三歲讀希臘文給他聽,然後在他8、14、18歲時要他重新學習辨識希臘文,結果他再次掌握希臘文所需時間愈來愈短。
 
 
由此可見,平日定時溫習,記誦所學,會產生「日子有功」的效果,筆者當年學習中文科範文時,第一次記憶課文的重點,大約要3-4小時一篇,但經一年半學習,到公開試前一晚,只需半日就熟記近30篇範文,道理就是如此。
 

定期記誦的時間間隔

 
大至掌握一門學問,小至記得一篇文章,定期溫習是必不可少的,而當中的具體操作可以參考1880年代德國艾賓浩斯的遺忘曲線(The 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他的研究發現一個人類學習時面對的最大敵人就是時間令人遺忘,而遺忘的情況如下:
 
 
針對上述情況,記憶大師史考特.海格伍德(Scott Hagwood)提出「一的法則,」,即分為「一小時、一天、一周、一月、一季」五次,按上述時間重溫所學一次,以防所學日漸遺忘。由此可見,即使是有超強記憶力的美國記憶大賽冠軍得主,也非全靠與生俱來的天賦,而是經後天持之以恒的鍛鍊,才練出一流記憶力,故制訂好溫習/測考時間表,定期重溫所學,有助鞏固學習基礎。
 
當然,我們還可以參考另一位世界記憶冠軍多明尼克.歐布萊恩(Dominic O’Brien)的「轉碟理論」,他指出雜耍家在表演用竹桿轉碟時,當他轉到較後的碟時,要先轉一轉前面的幾隻,以保持其旋轉力。同樣道理,當你學習一系列內容時,當學到新的內容時,可以先抽空回想較早時所學過的,確認這些舊資訊已進入長期記憶之中,這樣會較有效率。以背誦中文課文為例,先背了頭四句,再背五至八句時,要先從前四句開始,這樣層疊式的溫習方式,效果會更理想。
 

牢固記憶的方法

 
人的記憶分為長期記憶和短期記憶,短期記憶的容量有限,而且轉眼忘掉,因為當中不少是「無意義」或「不重要」的資訊,何況我們每日接觸的是海量的資訊呢!當我們經過學習,又或是有關資訊重要或引起了我們的注意,我們就會把它存入長期記憶之中。不過,這些長期記憶多會深藏於腦海內,沒有一些引發點,又或是我們不刻意去回想,是不會自動走出來的。基於上述理論,要鞏固記憶,就要千方百計把新學習的東西變成長期記憶,把新學的與腦內已有的資訊互相連結,並加以整理,方便他日從腦海回想起來。鞏固記憶的方法多不勝數,不少書籍也有介紹,以下舉出一二供大家參考。
 
大家可參考「SEA 視覺法」(Sence 感官 Emotion 情緒 Action 行動),把學到的轉換成圖象,以聯想和創意方法加強記憶力,如要記下剛認識的陳先生的姓氏,在交換名片後,幻想他在垃圾堆中走出來,滿面封「塵」(塵與陳在廣東話中同音)。如果是比較複雜和繁多的內容,可以構想成故事,將要記下的東西附上各種意義。史丹福大學的研究曾發現,情緒是提取記憶之管道之一,所以情景化和加入情緒元素,可有助記憶。此外,心理學上有「鎂光燈效應」,意思指人類會記下重要時刻時所發生的事,另一方面特殊的事物也會吸引大腦注意。因此,把所學聯系到一些自身重要或特別的事件,也是可行的方法。例如建構自己的記憶之屋,先留意自己熟悉的房子的物品,加以記憶;然後將要記憶的新資訊與屋子的每一部份建立聯系,利用自己熟悉的(已進入長期記憶)去連結短期記憶,可說妙用無窮。
 
看罷上述各種理論和方法,大家不難發現,加強記憶的方法千差萬別,但世界上沒有免費午餐,要掌握和記憶一些事物,付出時間和心力似乎是不可或缺的。不過,建立或掌握了自己的一套方法,可以事半功倍,逐步加強自己的記憶力。
 
(圖片:亞新社)

黃家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