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即日起展出錦綉中華──中國傳統刺綉工藝及甌綉作品展

由香港理工大學主辦、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及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協辦的理大中華文化節「錦綉中華──中國傳統刺綉工藝及甌綉作品展」即日起至4月23日在校園中展出,歡迎理大學生、職員、校友及公眾參與。

香港理工大學(理大)中華文化節第二波精彩活動「錦綉中華──中國傳統刺綉工藝及甌綉作品展」即日起至4月23日在校園內多處展開,此次展覽由理大主辦,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及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協辦,除展出51幅精彩甌綉作品外,並配合講座、工作坊及展覽導賞等活動,多面向弘揚中華文化及傳統手工藝魅力。

展覽啟動儀式4月10日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行,在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校長滕錦光教授、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黨組書記及一級調研員張志宏先生、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汪焰教授、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藝美術師兼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鄒繩珠女士,及理大大學顧問委員會主席顏吳餘英博士、大學管理層及學院院長共同參與下揭開序幕。

理大中華文化節發揚傳統刺綉工藝文化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在致歡迎詞時表示,「理大重視科研,也重視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文化素養,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需要社會各界的推廣、傳承和弘揚。期望『理大中華文化節』有助社會各界體會中華文化的魅力和珍貴之處,特別希望幫助年輕一代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並進一步探索、創新和走向未來,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貢獻香港和國家。」

林大輝博士特別感謝鄒繩珠老師帶來多幅精彩作品,讓此次展覽極具可看性。
林大輝博士特別感謝鄒繩珠老師帶來多幅精彩作品,讓此次展覽極具可看性。

此次協辦單位之一溫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黨組書記及一級調研員張志宏先生表示,「很榮幸能在龍年龍月龍日來到香港理工大學,為溫港兩地的文化融合做見證。這次展覽匯集全國各地優秀的甌綉作品,理大更融入了科技力量,以創新的展示方式,讓我們看見中華文化及傳統工藝的魅力。」

「溫州自古是山水詩之城,朔門古港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衷心希望溫州、香港兩地能以此次的文化交流活動作為契機,開啟兩地合作交流的新模式,促進溫州與香港『人更相親、文更相依、心更相通』,也希望兩地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紐帶,增進文化交流互鑒,推動城市協同發展。」

張志宏先生指出,溫州自古是山水詩之城,更是開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歡迎大家到訪溫州這個文旅融合之城。(香港理工大學圖片)
張志宏先生指出,溫州自古是山水詩之城,更是開啟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歡迎大家到訪溫州這個文旅融合之城。(香港理工大學圖片)

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汪焰教授則表示:「非常榮幸在人間最美的四月天,受邀在理大展出『甌綉』這個中國十大名綉之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通過展出和工作坊活動,讓更多香港朋友親身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時代價值。未来,學校也將繼續加強與理大溫州技術創新研究院的合作交流,進一步深化師生交流、人才培養、科研創新、文化傳承等領域的多元合作,持續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

汪焰教授非常感謝理大在溫州設立研究院,期盼溫港兩地高校能有更多交流,觸碰出更多火花。
汪焰教授非常感謝理大在溫州設立研究院,期盼溫港兩地高校能有更多交流,觸碰出更多火花。

溫港院校融合科技創新  攜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啟動儀式結束後,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高級工藝美術師兼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鄒繩珠女士並帶領出席嘉賓,親自導賞此次展出的優秀甌綉作品。18歲開始接觸甌綉,40多年下來技巧已爐火純青,她表示,刺綉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承載着豐富的中華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而甌綉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極具工藝、民俗和經濟價值。她希望藉着此次在理大校園的展出,能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校園,讓師生透過多場中華傳統刺綉技藝工作坊的親自體驗,讓傳統文化有更好的傳承。

鄒繩珠女士為嘉賓們親自導賞解說此次展出的優秀甌綉作品。
鄒繩珠女士為嘉賓們親自導賞解說此次展出的優秀甌綉作品。

浙江溫州古稱「東甌」,歷來蠶桑和絲綢業發展興盛,造就了甌綉工藝的發展,鄒老師以此次展出作品之一《北澗橋》為例,作品除以稀針、接針法綉出輕靈流動的溪水、曲折通幽的小徑、淳樸的村舍外,更融入現代西方油畫的元素,讓傳統文化作品有新的風貌呈現,無論在題材、技巧、形式或觀賞上都達到創新的效果,並喚起大眾對文化古蹟和傳統文脈的珍視。

鄒繩珠老師作品《北澗橋》。作品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世界最美廊橋」的泰順廊橋──北澗橋為靈感,以稀針、接針法歷時近兩年時間綉出這幅榮獲2013年浙江省文化廳「非遺薪傳」金獎的作品。(香港理工大學圖片)
鄒繩珠老師作品《北澗橋》。作品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譽為「世界最美廊橋」的泰順廊橋──北澗橋為靈感,以稀針、接針法歷時近兩年時間綉出這幅榮獲2013年浙江省文化廳「非遺薪傳」金獎的作品。(香港理工大學圖片)

另一幅獲得浙江省文化廳「非遺薪傳」金獎的《國韵祥和》作品,則是透過甌綉技巧呈現古代青銅文化的創新作品,鄒老師表示在綉這件青銅器作品時,甌綉的傳統技法已無法滿足她想在這件作品中呈現的效果,因此自創新技法,最終花了18個月時間才完成了這件呈現三位一體效果的刺綉作品。

鄒繩珠老師作品《國韵祥和》。以原創的錯針法,再現古代青銅文化的創新作品,能體現深厚的歷史文化,青銅器特有的凝重魅力。作品榮獲2007年西博會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銀獎、2008年浙江省民族民間手工博覽會「天工獎」。(香港理工大學圖片)
鄒繩珠老師作品《國韵祥和》。以原創的錯針法,再現古代青銅文化的創新作品,能體現深厚的歷史文化,青銅器特有的凝重魅力。作品榮獲2007年西博會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銀獎、2008年浙江省民族民間手工博覽會「天工獎」。(香港理工大學圖片)

鄒老師在此次展出期間,更將主持兩場藝術家講座、多場中華傳統刺綉技藝工作坊及展覽導賞,傳授匠心獨運的甌綉技藝。希望能讓參加者細味傳統刺綉工藝文化的魅力,體驗工藝背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以提升個人的感受力、洞察力、審美及創造力。

是次展覽於理大校園不同角落及教研酒店「唯港薈」展出多幅優秀甌綉作品,部分展區更融合傳統與科技,運用了理大建築環境及能源工程學系教授、顏色影像與元宇宙研究中心主任魏敏晨教授研發的色彩技術,展現刺綉工藝的美感。

此次展出的甌綉作品《劉基像》(或劉伯溫像)便加入了香港理工大學的現代科技元素,使畫中人物的頭部配合吟誦搖動、衣袖翩翩,達到栩栩如生的效果。
此次展出的甌綉作品《劉基像》(或劉伯溫像)便加入了香港理工大學的現代科技元素,使畫中人物的頭部配合吟誦搖動、衣袖翩翩,達到栩栩如生的效果。

另外,部分展區亦配合擴增實境技術加強觀賞體驗。展期內,同時會舉行「我最喜愛的甌綉作品」投票活動,讓公眾投選心水作品。所有活動費用全免,歡迎理大學生、職員、校友及公眾參與。

延伸閱讀:弘揚中華文化 堅定文化自信──理大中華文化節正式啟動

本社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