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宿舍

時代變了,需要有更開放的思維,對學生有更大的信任。學生學會管理自己,宿舍是一個小社會試驗點。若把宿舍純粹看成是學生寓所,需要的只是行政管理,那是低層次的思維,也不是高等學府的形態。

上文:〈大學宿舍之時代特色〉

延續上周談論的大學學生宿舍,也可以說是筆者個人的學習經歷。筆者當舍監,是在明原堂的最後5年,以及利希慎堂的開頭13年。這階段的港大舍堂,宿生的家庭繼續平民化。利希慎堂的宿生,泰半來自新界北區的新興名校。他們的經歷與早一代的大學生很不一樣。大學宿舍的形態,也已經與之前的貴族式「兄弟會」很不一樣。

宿舍之內的活動也逐漸有了變化。傳統的組織,主要是體育與音樂,主導的是激烈的堂際比賽。其他還有宗教社團。簡單來說,都是利於團結內部,營造團隊精神。1990年開始,有了一些服務性的社團。同時,全校性的社團愈來愈多。這些較新的社團眼光開始放到宿舍以外、大學以外;但又不是「認中關社」式的政治性活動。利希慎堂376名宿生,大大小小的社團全盛時期有144個。宿生中除了在舍堂內的組織擔任職務(俗稱「上莊」),也有不少在全校性的組織上莊。

這是宿舍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忙碌,是宿舍生活的特徵。深夜11點,往往才是活動的開始。記得有家長午夜打電話來找孩子,家長:「還未睡?」學生:「開會還未開始呢!」開會到清晨,睡醒已是中午,午餐作早餐是平常事。有不明白的學者同事說:「在課堂上,伏案瞌睡的,往往都是宿舍裏欠睡的。」那也難怪!不過作為舍監,理解學生其實也在學業與活動之間掙扎,也就不忍心加以譴責或者管控。

大學宿舍 自我管理

領導宿生會的Exco(執委)更是如此。舍堂的傳統:宿生的生活,由宿生自己管理。大者如宿舍收生,由宿生組成的收生委員會全權負責。理論上最後還是要舍監負最後責任。但是舍監的干預一般很少,也視乎舍監的管治風格。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每年總會有個別的案例,收生委員會會與舍監商討。

港大開始錄取內地學生第一年之後的暑假。收生委員會認為這位同學不能再收她入住第二年,因為她很不適應舍堂生活。數次半夜在走廊大聲責罵:「現在幾點鐘了?你們還算不算念書?人家要睡覺的。」經過與筆者協商,還是讓她住第二年。這位同學畢業後在美國念博士。有一次,她參加美國某城市港大校友聚會,她提出要求,下次到內地招生一定要找她幫忙。理由是:「我會告訴他們,進港大一定要住宿舍。我在美國念博士,其他的中國學生,就只有中國朋友,我卻是什麼國家的朋友都有;那是因為我在宿舍學會了與不同的人相處。」她之後在重要的國際機構工作了許多年。

作為舍監,對筆者來說這是思維上一個挑戰。(Shutterstock)
作為舍監,對筆者來說這是思維上一個挑戰。(Shutterstock)

宿生會當然不止於收生。收生以後分配房間,本來可以是件非常頭痛的事,不同的年級、學科、國籍,如何分配,絕不簡單。但是每年經過複雜的討論,結果都會比較順暢。這種討論,往往會花掉不少時間。有些討論,也許有經驗的人看來只是小事一樁;但是筆者卻覺得,這是學生的一個學習過程,而且可以說是一種「速成」的學習方法。這種過程要面對全宿舍成員的問責,要面對因人而異的願望或者挑剔。是一種在沒有絕對權威下的資源分配。是非常難得的學習。

以上只是略提兩個例子,而且都是學年開始需要處理的。宿生會要處理的事情無日無之;每天都會有新的事情要解決。有時候,能幹的宿生會,還會主動提出一些創新的活動或者理念。

宿生繁雜 難得歷練

有一年,一位宿生會主席中學時是高材生,筆者問她為什麼會願意挑起這麼一個無日無夜無止境的擔子。她回答說:「我要是不擔任宿生會工作,也許可以輕輕鬆鬆在學業上拿一個一級榮譽,但是我就會失去了如此豐富而難得的經歷。我覺得非常值得。」數年後遇見她,還記得此事。

作為舍監,對筆者來說這是思維上一個挑戰。學生沒有經驗,來問舍監;這些問題,也許對舍監來說非常簡單,給個答案,就能打發。換一種思維,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也許不那麼簡單,但卻是學生學習的好機會。若是舍監輕易給個答案,好像問題解決了,但是學生卻失去了一個思考問題的經歷。筆者看到在主持工作的宿生,進來的時候是不甚懂事的中學畢業生,短短一年幾個月,卻可以變得成熟甚至老練,就是因為在頗為複雜的宿舍生活中,經歷了絕不簡單的歷練。

而且,有時候舍監不一定就比學生聰明。一個例子,2003年,「沙士」橫行,宿舍都不能自由進出。宿生會提出,還是要舉行「新莊」(新選出來的執委)的就職典禮。在宿舍天台(空曠避疫也)展開了辯論。筆者與一眾導師,都認為避疫安全第一,不贊成冒險舉行。宿生會認為,「沙士」完結無期,不能永遠等下去;只要準備充分,應該按期舉行。幾乎鬧成僵局。最後筆者拍板:「我不贊成。但是不管宿生會如何決定,我支持!」結果在全體宿生全副武裝──口罩、手套、飲筒……的情況下,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就職典禮。事後反思,宿生會是積極面對逆境,採的是攻勢;舍監與導師,也許責任在身,也許是年齡關係,採的是守勢。回想起來,面對逆境,他們思想的空間比我們大,真是後生可畏。

說到底,宿舍的事物,就宿舍管理來說,即使學生做錯了,也不會錯到哪裏去,出不了大禍。再舉一個例子,本欄提過很多次,此處不詳述。宿舍新裝的冷氣機,插卡啟動;因為失靈,自動免費供冷。欠下大學許多電費。開大會,群情洶湧譴責,但是無人認責。

教育的作用,就是把這些正向的元素,從人的內部煥發出來。(Shutterstock)
教育的作用,就是把這些正向的元素,從人的內部煥發出來。(Shutterstock)

經過數輪討論,終於在特別大會通過補償與自我懲罰方案。先決條件是向舍監自首。結果有50多人自首,包括被選出來的全面優秀「超級宿生」,還竟然包括宿生會主席。這件事對筆者影響深刻。

許多宿生,數年後還提起這件事,認為是一次重要的人生學習:道德,不是因為規範而發生。道德行為,不是因為人家說「你應該」,而是對自己說「我應該」。多年後,那位宿生會主席說:「之前,從來沒有機會如此認識『道德』。」

學生歷練 貴在信任

這個事件對筆者來說,最深刻的是:人,都是好的。給予機會,就會悟出善良和正義的一面,那是生命最大的動力。若是純粹地禁制、懲罰、譴責,都不會讓人變得更好,而只會讓這些善良與正義埋沒得更深。人的善良與正義,埋藏在人的內部。

教育的作用,就是把這些正向的元素,從人的內部煥發出來。而這也只能靠學生的自我思考、自我發現、自我覺悟。這是學生自我管理宿舍生活的深層目標,但是對學生的信任是關鍵。

在宿舍的經歷,是筆者一生學習的高峰之一。因此得出在內地曾經流傳筆者的三句話:最好的紀律是不用寫的!最好的學習是拿不到學分的!最好的舍監什麼都不用做!

有人問,「什麼都不做,舍監有什麼用?」筆者的答案:「我做舍監,就是保證學生自己學會管理自己!」

以上是筆者對大學宿舍教育的認識。有人認為,「現在的學生不一樣了,沒有自我管理的能力。」只能說,時代變了,需要有更開放的思維,對學生有更大的信任。學生學會管理自己,宿舍是一個小社會試驗點。若把宿舍純粹看成是學生寓所,需要的只是行政管理,那是低層次的思維,也不是高等學府的形態。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程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