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轄下的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於去年底發布了一份長達740多頁的2023年度報告,詳細地就美中兩國在軍事、科技、經濟,以至對歐洲、亞太地區、南海、台海、香港等一系列重要地緣政治課題,做了全面深入評估,為美國國會及白宮就制訂最新美中政策提供參考和建議。
該報告提到,中國雖可能處於40年來最嚴重經濟危機的邊緣,但仍持續擴增軍力,希望透過在導彈、太空、海底戰及人工智能(AI)等領域達成技術突破。對於香港,報告書批評特區政府「大幅修改香港曾擁有的民主制度」,讓北京可以「控制」香港的政治、司法、宗教和教育系統。報告書另一焦點是罕有唱淡香港聯繫匯率,指香港金管局維持港幣與美元掛鈎面臨壓力。
對於該報告的指稱,特區政府與外交部駐港公署分別反駁,媒體亦有顯着報道,相信人們尚記憶猶新。相對之下,報告書中較少被媒體報道但值得一提的是,其大篇幅地加入了對中國教育制度的分析,以及對中國整體經濟競爭力影響的評估。該章節共45頁,標題是「中國未來經濟競爭力的潛在風險」(Potential Risks to China’s Future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稱中國教育體系不平衡 經濟難破中等收入陷阱
或許先從報告書中相關部分的結論說起。報告書指,中國教育體系存在鮮明的不平衡(stark contrasts),其中包括一些世界上評價最高的大學,在黨國體制(party-state)引領下,國家將資源投入到AI和半導體等戰略領域,這對美國在若干尖端科技方面可能帶來挑戰;但與此同時,中國教育體系卻受到廣泛、系統性的缺陷困擾,中國的初等、中等、職業和高等教育課程及教學質素薄弱,導致畢業生在進入勞動力市場時缺乏充分的知識和培訓,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這缺陷阻礙中國經濟和技術競爭力在中期、長期的提升,令國民經濟難以突破「中等收入陷阱」(middle-income trap)。
最初由世界銀行提出的「中等收入陷阱」概念,基本涵義是指:鮮有中等收入經濟體成功躋身為高收入經濟體;反之,這些地方往往陷入經濟增長停滯期,既無法在人力成本方面跟低收入國家競爭,又無法在尖端技術研製方面與先進國家競爭;尤有甚者,部分國家更同時面對人口老齡化,無法建立可持續的經濟增長動力。
報告書續稱,中國教育體系數量的擴張並沒有伴隨着質的提高,大量高中生和職業學生接受的教育質量低下,使他們未能為日後參與日益知識密集型的經濟做好準備;除了少數幾所頂尖大學,其他大學也未能充分培養學生的cognitive能力(指通過懷疑、思辯、推理和分析,或可統稱為reasoning,以得到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相反,中國各級教育還是以強記(intensive memorization)為主。筆者在此不妨強調,「cognitive」不是一套套可傳遞的「知識」(knowledge),而是一種要求經過思辯取得知識的「情操」(mindset)或「技能」(skill),這亦道出了東西方教育的不同取向。
該報告書進一步表示,中國將資源集中在幾所頂尖大學和經濟條件最佳之大城市的學校,是以犧牲對中國教育系統作廣泛投資為代價;但即使頂尖大學能培養出世界領先技術的科學家和工程師,但整體勞動力也可能缺乏適應(adapt)和部署(deploy)這些創新技術的能力。報告書表示,這些結構性的問題是導致中國近年青年失業率飈升的因素之一,影響着中國經濟競爭力的發展。
全國高考是中國教育體系的核心,既是對某些人而言的個人成功關鍵,也同時是對社會構成日益嚴峻挑戰的根源。高考對強記的重視,抑制了學生對批判思維能力的發展,以及對其他個人興趣的追求。另方面,高考被人們視為向上流動的主要途徑,也是為缺乏財富和「關係」的子弟們,提供個人奮鬥達至成功的出路,成為促進社會穩定的支柱。報告書稱,這種「默然的社會契約」在今天也面臨着壓力,在經濟減速的情况下,畢業生面對嚴峻的就業市場,就業機會減少,使部分學生開始對該制度以至「共產黨統治合法性(legitimacy)」產生懷疑,特別是在過去一段時間內地高等教育大幅擴招,令情况變得更迫切。
知識斷層 時間問題
筆者認為,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大量外資湧入和培訓機會增加,填補了原先制度所引致的上述各級相關人才和知識不足的「短板」。稍為回顧我們熟悉的香港初期電子業發展,特別是美資如摩托羅拉等企業在港設廠,為當時香港帶來現代化生產和技術,其所訓練的人才亦成為香港電子業發展的領軍人物。此外,外來國際會計師事務所提供的不僅是一流會計專業服務,更是長年為港培訓大量財務、會計、併購和稅務規劃人才,補足了在大學教育之上或之外的人才及知識庫。
同樣情况亦見於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大陸,事例包括設於北京的微軟亞洲研究院,以至全國的大小工廠,都為中國各級勞動力提供了大量實用知識培訓機會。當前,除外資撤離之外,外來訂單亦減少,這方面的知識斷層也只是時間問題。報告書還認為,停滯的經濟和結構性的失業工人可能會感到向上流動前景暗淡,也因而可能導致福利下降和社會不安。
除上述分析之外,報告書還提到中國教育制度在其他方面的特色,包括中國教育制度在推展國家於軍事、科技發展方面的角色,尖端科技對海外專才的依賴,以及黨對各級學校的管控和思想工作等。
當年蘇聯經驗 值得深思
報告書再三表示:將大量資源投放給一支才華橫溢、積極進取的國內科技研發隊伍,毫無疑問會產生一定效果,成就若干成功案例;然而,將視域擴闊至整體經濟的話,這些即便是數目不菲、孤立性質的科技突破,也可能無法帶來整體生產力的提高。就如當年蘇聯破天荒地將首個人造衛星Sputnik送上太空,但隨後卻在整個浩瀚的科研創意成就中,再難見到相匹配的新亮點,這現象是值得深思的。該份美國國會報告書是為美國對中國當前的經濟潛力和前景作評估,但其所指陳的問題,對改進中國教育制度又有可以供參考之處嗎?
原刊於《明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