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回想:恐懼與希望

在風雲變幻的世界裏,如果我們有一線希望,我們都應該將所有的機會讓位於和平,競爭絕不意味着衝突與對抗,不應該是冷戰,更不應該是熱戰。2023年來了!帶着無法擺脫的恐懼,但總算隱隱約約聽到希望的腳步聲!

良知和良心是2022年的稀缺品,勇氣和骨氣是2022年的奢侈品。但希望總是在恐懼的漩渦中升起,信心總是在絕望的低窪燃起!

2022年持續不停的奧密克戎病毒戰、陷入膠着狀態的俄烏熱戰,以及見不着硝煙的中美科技脫鈎冷戰,不斷地將這個世界撕裂,讓世界陷入史無前例的恐懼中。

3年抗疫旅程 拷問人的良知

從武漢封城開始對病毒不可知的恐懼,到隨時因「紅碼」有家難歸,到隨意被圍困在家中感到無助,到任性地被判定為密接者而進入方艙,到任意地被篩選走進大巴,在半夜中上路走向不可知的世界,終於等到了全社會解封的消息,但換來的不是如釋重負的社會恢復正常運轉,卻是奧密克戎病毒長驅直入。3年來一次又一次的恐懼,在2022年終結的時刻依舊在大地上蔓延。

一場大家未曾料到的戰爭在眾目睽睽之下,就這樣離奇登場了,但幾乎沒有人想到會是同樣離奇的結局。聖誕節在烏克蘭上空的警報聲提醒大家,這場戰爭不可能在短期內結束,不僅衝擊歐洲的和平,而且成為美俄角力的新鐵幕。

搶奪世界霸主的對抗賽,高科技成了賽道上的主角,核心是誰能掌控半導體產業的領先地位,這攸關新能源汽車、人工智慧、無人機甚至導彈技術的提升。美國對中國半導體企業的圍剿,意在釜底抽薪,徹底扼殺中國超越美國的科技能力,中美科技領域的脫鈎不可逆轉。

新冠疫情將走向終結。回首3年的抗疫旅程,我們缺乏的是常識與科學,每一次的封城拷問的是我們每個人的良心與良知!

健全治理模式  勝過隨心的發號施令

在病毒肆虐3年後,隨着中國抗疫政策的改變,全球最終都無法逃脫群體免疫的定律,只有透過疫苗與感染才能最終戰勝新冠病毒。疫情暴發之初,最早提出這一理論的英國科學家曾被眾人詛咒,但誰又想得到我們得以重新正常生活,只能與病毒共存。

科學在這場疫情中展示了力量,戰勝病毒的最佳武器依舊是疫苗,而且是新型的mRNA疫苗,是新冠特效藥。醫學突破不能依靠喊口號來實現,人定不見得能勝天!愚昧更不可能讓我們走出疫情!

自然界有其固有的規律,病毒隨着時間的推移發生變異。這一切也不會因權力與意志發生變化,也不會因社會制度的不同而偏愛任何一方。常識不可缺!

順從這一規律並做出明智決策者,最有可能以最低限度的損失走出困局。新加坡這個東西方文化交融的國度,抗疫政策不斷調整。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像這個小國那樣會「抄作業」,疫情剛剛暴發時的封城經驗來自中國,疫情進入第二年之後的開放經驗來自歐美,同時又會依據本國的疫情變化收放自如。封控不意味着剝奪一個人基本自由和生存權力,開放也不意味着失序與錯亂。謙卑不是懦弱,而是內心的強大。新加坡沒有心理負擔,也不需要顧及臉面,可以自由地選擇來自全球各地最好的疫苗和藥物。

政治在疫情控制中本來就不應該扮演任何角色,卻常常取代了我們的基本認知。

這場既不是熱戰也非冷戰的疫情之戰,拷問的是每一個人的良心與良知。當權力不受到任何制約,隱藏在防護衣後面的正常人也會變得歇斯底里、不可一世。任何異議的聲音都有可能被看作挑釁,任何人善良的質疑都有可能淪為人民公敵。這時又總是不缺幫凶在旁興風作浪,他們不喜歡用腦,他們喜歡盲從,到頭來一夜之間發生戲劇性的轉變時,連自己都來不及掉頭,只能煞有介事地粉飾自己過去的表演。

但不必為他人的愚蠢動氣,更不要為他人的自私傷肝。對一些人而言,別人的苦難永遠不是苦難,他們甚至身處自由之地卻昧良心地高唱讚歌,無視別人死亡、挨餓和破產。對另一些人而言,只有親身經歷別人的苦難,才有可能打開他們的眼睛,改變他們的認知,唯一可能觸動他們的就是讓他們親自感同身受別人的苦難。

這場戰役,沒有人有資格在塵埃落定之前就聲稱自己是勝利者,就聲稱完成了一場完美的抗疫戰,更不該在別人發生不幸的時候不放過嘲笑他人的機會,因為歷史的評判不會只發生在昨日,也不會在今日。當世界走出這場病毒的噩夢之後,回首往事,對他人的嘲笑猶如空谷回聲,好像是在嘲笑自己。不同的瘋狂不就在大國之間輪流上演嗎?雖然看似全然不同的兩個極端,但本質上如出一轍,都過分誇大了個人的意志與力量。

一個好的制度遠遠超越一個偉人,一個健全的治理模式勝過隨心所欲的發號施令。

突如其來的180度大轉彎魔幻般上演,人們經短暫的興奮立刻掉入無所適從的恐懼。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沒有任何的準備和調適,說撤退就撤退了。曾幾何時,不想核酸被逼核酸,如今想要核酸卻不見蹤影。

2022年的歲末在另一種的恐懼中打上了休止符,噩夢並沒有如我們所期盼的那樣消失,恐懼在此達到了頂峰。野蠻管控易,科學治理難,病毒以過去從未見過的速度迅速蔓延,但我們僅僅希望我們的生活回歸正常。

一個健全的治理模式勝過隨心所欲的發號施令。(Shutterstock)
一個健全的治理模式勝過隨心所欲的發號施令。(Shutterstock)

俄烏戰爭當前 不須修飾侵略

俄烏戰爭將走向膠着。在戰爭面前,我們不該有雙標,不必為侵略做任何修飾和重新定義,更不能因自己的好惡失去了對是非的評判!

這是一場無需思考就可以定性的侵略戰爭,為此不必為侵略做任何修飾和重新定義,儘管我們可以為俄羅斯的今日惋惜,也可以不齒美國的咄咄逼人。

中國本是這場戰爭的旁觀者,卻從一開始就被推上了舞台中央,不情願地成了發生在歐洲的這場戰爭的主角。看似偶然,其實是必然。歷史有其趨勢,錯誤地站在歷史的一邊就可能承受不可挽回的代價。

戰爭爆發之前,不同陣營早就涇渭分明。中俄友好關係不封頂,在戰爭爆發的第一刻就成為負資產。社交媒體上鋪天蓋地對俄羅斯的狂熱支援也成為佐證,更不用說缺失基本的同理心,盡情地挖苦嘲笑受難者。邏輯只有一個,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

在戰爭面前,我們本不該有雙重標準,那就是始終如一地選擇站在被侵略的受害者一邊,不管是受到北約狂轟濫炸的塞爾維亞人,還是被俄羅斯侵略的烏克蘭人。誰能解釋在近代受到包括俄羅斯在內的西方列強侵略的中國,竟然會有如此多的民眾在為侵略者辯護!

持久的戰爭讓中國不幸地成為這場戰爭的受害者。戰爭發生之前,中國與烏克蘭保持着緊密的經濟合作關係,烏克蘭不僅是中國的「糧倉」,而且是中國獲得先進位造技術的來源地。這一切隨着戰爭的爆發發生了大逆轉。

美國主導的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也波及到中國,中國除了被動地執行美國和西方國家主導的制裁措施,沒有其他選擇。

戰爭猶如雪上加霜,世界經濟未走出新冠疫情,又遭受陷入蕭條的威脅,受影響的遠遠不止是歐洲各國。

戰爭還加速了國際關係格局的重組。在美國對中國進行精準包圍的戰略下,這場戰爭使得歐洲與中國的關係受到衝擊,中國、美國、歐洲、甚至俄羅斯四足鼎立的時代不僅未能成真,反而讓時有齟齬的歐美關係發生巨變,歐美聯盟進一步鞏固,北約進一步北擴,影響力甚至東擴到亞太地區。美國在全球政治、經濟和軍事領域的超強地位,不僅未被削弱,反而被強化了。

如今這場膠着的戰爭無法預料終局,如果相互妥協的和平無法實現,這將是一場漫長的拉鋸戰,而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因戰爭而流離失所的千千萬萬的普通民眾。

戰爭猶如雪上加霜,世界經濟未走出新冠疫情,又遭受陷入蕭條的威脅,受影響的遠遠不止是歐洲各國。圖示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視察前線。(亞新社)
戰爭猶如雪上加霜,世界經濟未走出新冠疫情,又遭受陷入蕭條的威脅,受影響的遠遠不止是歐洲各國。圖示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視察前線。(亞新社)

中美科技冷戰 全球化風光不再

2022年阿富汗戰爭落幕了,美國黯然結束了這場沒有勝利的戰爭。但戰爭的恐懼似乎從未離開過我們。在2022年的歲末,不少人都在發問,戰爭的陰影會降臨到我們的頭上嗎?我們僅僅希望那些喜歡在乾柴上玩火的人們遠離我們。

晶片大戰將無可避免。美國晶圓追殺令是要重複對華為5G技術的封殺戰略,這是20世紀美蘇星球大戰在21世紀的翻版,全球化的風光不再,但競爭不能演變為戰爭!

俄烏戰爭重創了俄羅斯,中國作為美國最大的競爭者的地位更加突出。在美國試圖阻止中國超越自己的關鍵時刻,美國因對中國的疑心與恐懼加快了與中國高科技脫鈎的進程。

一場熱戰沒有停息的跡象,另一場科技冷戰已殺氣騰騰。

但這場關乎中國未來發展的晶圓大戰,在中國卻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目。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飛往台灣訪問,在中國社交媒體引發一夜的熱血沸騰,但華盛頓祭出對中國晶圓企業的封殺令,將高達30多家企業列入出口管制的黑名單,圍觀者卻少而又少。

精準打擊是拜登政府選擇與中國競爭的核心戰略,而半導體行業儼然成為中美高科技脫鈎的第一戰場。美國晶圓追殺令無疑要重複對華為5G技術的成功封殺戰略,晶圓大戰就是要讓長江存儲、寒武紀科技等企業步華為之後塵。

美國組建「晶圓聯盟」圍堵中國,逼迫日本、韓國、中國台灣地區和荷蘭就範。美國商務部在10月開始出爐的封殺措施,在全球範圍內嚴格管控向中國出口晶圓以及半導體產品和設備,甚至不允許美國公民與企業參與大陸企業生產和研發先進半導體。美國還不斷遊說甚至威脅荷蘭和日本停止向中國出售可用於晶圓生產的先進設備。

中國企業無疑是晶圓大戰的最大受害者。雖然短時間內管制措施不會影響14奈米以上的晶圓,但中國半導體行業無疑首當其衝,任何需要大數據服務的企業如阿里巴巴、騰訊都需要高端晶圓,也會感受到第二級衝擊。而歐美國企業也深受其害,對中國的出口受到出口管制的影響,損失高達幾十億美元以上。

美國現今的做法不是確保在半導體領域保持一兩代的領先,而是盡可能地將中國遠遠拋離在後面,這必須透過長達10年以上的出口限制才能成效。為準備這場將持續10年甚至20年以上的晶圓大戰,美國政府已提供了527億美元用於半導體的生產和研發,併為相關企業提供240億美元的信用保證。

中國在半導體核心技術與基礎研究領域明顯落後,高端人才與美國存在巨大差距,據報導中國在美國發起晶圓大戰之後也拿出上萬億元來支援半導體行業的發展。但這是否足夠彌補曾經犯下的戰略失誤?

而誰又能笑到最後?美國因對中國的恐懼,造成華裔的恐懼,因被懷疑對美國的忠誠和泄露機密,1400多名華裔科學家已經在2021年離開美國回到中國,這能否為中國的科技突破如虎添翼?

晶元大戰突顯了政府對市場的強行干預,這與美國批評他國政府的一貫做法背道而馳。政府權力介入市場讓美國可以隨意決定是否可以批准企業向中國出口相關的產品和設備,並藉此實現製造業回流美國本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在晶元大戰中受到重創。

人類的記憶總是短暫的,剛剛過去的全球化浪潮即便充滿瑕疵,過去40年全球的快速發展還是有賴於大家的相互依存。

2022年世界的對立已經無法彌合,當大國之間的競爭無法避免,人們只是希望競爭不會演變成戰爭,這個世界沒有比和平與安寧更加寶貴的了。

這場關乎中國未來發展的晶元大戰,在中國卻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目。(Shutterstock)
這場關乎中國未來發展的晶元大戰,在中國卻沒有引起太多人的注目。(Shutterstock)

我們仍能看到希望

在2022年的尾聲,我們看到了希望。我們看到了年輕人的勇氣和平凡人的骨氣,我們等到了國門重新打開。展望明天,我們離不開流動的思想,也離不開這個星球的良性大迴圈。

我們終於告別2022年。在2022年逝去的時候,有多少時日讓人焦慮,讓人憂愁,讓人悲傷,讓人落淚,讓人無語,讓人憤怒?!你看到愚蠢當道,常識被棄,權力膨脹,自由受阻。你經歷了生死存亡的瞬間,你目睹了撕心裂肺的離別。不管你被貼上「清零派」,還是「躺平派」的標籤,在生死面前,你的無力顯示了人類的渺小,無一例外。

過去365天所發生的點點滴滴,從中所顯現的對弱者的同情,對生命的珍惜,對自由的嚮往,對正義的追求,都在拷問你我的良心與良知。不管你是「挺俄派」還是「挺烏派」,我們對是非的認知,對善惡的判斷,也突顯了我們可否守住道德的底線。

在風雲變幻的世界裏,如果我們有一線希望,我們都應該將所有的機會讓位於和平,競爭絕不意味着衝突與對抗,不應該是冷戰,更不應該是熱戰。

在2022年的尾聲,我們要傾訴的故事太多,我們要分享的故事太難。無力問世事,無語問蒼天,是2022年的寫照。

但我們不能失去希望。

在2022年的尾聲,我們看到了希望。在抗疫3年之後,1月8日國門就要重新開啟,儘管病毒不可能隨之消失,但意味着封關與封城時代的結束。「封」不可能長久,也不可能持續,就如長城也無法阻擋異族的入侵,閉關鎖國禍害中華民族。

在2022年的尾聲,我們看到了希望。年輕人的勇氣和平凡人的骨氣是支撐起我們的脊樑,我們絕不能去重複我們不想重複的歷史。儘管2022年有太多不堪回首的記憶,但我們除了挺胸直面,沒有其他選擇,我們都情不自禁地為重重烏雲中艱難地透出的一縷陽光歡呼雀躍。

在2022年的尾聲,我們看到了希望。自然規律不可違背,接受病毒無法清零這一道理就是回歸科學。這再次提醒我們,無知的代價是巨大的,愚蠢的後果是可怕的。這也告訴我們,流動的思想無法禁錮,遷徙的自由不可剝奪,無人願意讓他人控制和決定自己的思維和未來。

在2022年的尾聲,我們看到了希望。疫情控制優化的措施剛剛頒布,浙江、福建和四川的企業家立即組團,奔赴他國尋找商機。過去的40年,就是靠着中國人在艱難環境中的求變能力和生存耐力,我們才找到了全球化時代提供給我們的難得機會。給我一點亮光,我自能走出我的路。中國人不屈的精神,是中國的希望,中國得以在艱難中依舊前行,未來可期。

在2022年的尾聲,我們看到了希望。世界一起走向與病毒共存但開放的新局面,歲末前在印尼和泰國上演了兩場熱絡的「外交派對」,讓世界終於可以走出3年互不見面的「冷和平」。誰都知道逝去的美好時光不再重現,儘管競爭取代了合作和共贏,但在今時今日,只有這個星球可以良性地大循環,人類才有更加光明的未來。

2023年來了!帶着無法擺脫的恐懼,但總算隱隱約約聽到希望的腳步聲!

原刊於香港大學中國商業學院微信平台,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

劉寧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