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經營舊生網絡助育英才

「師友計劃」能解決跨代貧窮,是因為友師可以擴闊基層青少年的視野和圈子。若進一步能協助他們組織一個可以互相扶持、一起成長的團體,也有更多的鼓勵和幫助,凝聚起來的脫貧力量就會更大。

早前認識了城市大學優才及教育發展處處長陳志豪教授,大家談起人才發展及他負責的城大「老虎班」計劃。這計劃旨在吸引科創領域精英,主要邀請名列前茅的新生和各學科成績最優秀的一成學生加入。學校會提供更多資源,包括獎學金及負笈外國名校進修的機會,希望有朝一日此計劃成為香港科創搖籃。

正所謂沒有奇蹟,只有累積。萬事起頭難,計劃只是第二年推行,但如果經營得宜,再過多十年八載,當這些來自「老虎班」的同學能獨當一面,陸續擔任各科技企業高層或變成獨角獸的創辦人,甚至衝出香港,成為跨國科創達人;那麼這個「同學會」的名堂就必定愈來愈響,或會漸漸成為一個年輕人嚮往加入,以及在創科界具影響力的群組。

正如不同名校舊生會與大機構的「同學會」,歷史愈悠久和舊生關係經營得愈好的,經年累積的人脈和力量便會不斷增長,籌款能力及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亦會愈來愈大。活躍於這些舊生會和同學會,也往往對工作及生活上各方面帶來正面幫助。因此,很多大學和機構均設有專人經營alumni relations,保持舊生之間的凝聚力。

城市大學優才及教育發展處處長陳志豪教授正負責「老虎班」計劃。(文灼峰攝)
城市大學優才及教育發展處處長陳志豪教授正負責「老虎班」計劃。(文灼峰攝)

前輩後進互助 建情誼拓人脈

母校的舊生會已是一家百年老店。舊生會不只是一年搞一次大型晚會和間中舉行一些聚會,吃吃飯、「吹吹水」那麼簡單,而是一個真正充滿兄弟情,能一起成長,互助照顧的fraternity。很多時師兄的提攜是師弟的一個重要踏腳石;扶掖後進的師兄亦能獲得可信任且具素質保證的得力助手,絕對是雙贏。試想像這個百多年來充滿互信及互相照應的群組產生的力量有多大!

香港不少歷史悠久的學校和機構,雖然不是每一間都能建立起一個團結和有力量的舊生會,唯若善用這些網絡,必定是人脈寶庫。倘一個人身處多個不同的同學會,複合起來的關係網亦能伸展得更遠,觸及更多領域。

累積和可持續性是箇中關鍵。間中一兩次飯局或聚會、交換一下名片,若無持續交往,很快就想不起名片中人是誰。然而,如果有一群活躍分子,經常能凝聚兄弟姐妹一同參與或舉辦活動,找到共同關心的議題,那麼這個群組就會慢慢愈滾愈大、愈滾愈強。若要做到這樣,並非幾位熱心人士持續搞活動就可以,而是要不斷創造價值,也要建立群組之間的情誼和信任。

師友計劃貴在實戰經驗分享

「師友計劃」(Mentorship)已流行多年,我也參與過多年師友計劃,雖然很多同學過了一年後都沒有再見面,不過也有好幾個相識多年的同學,一直還有聯絡,也是彼此信任的朋友。更慢慢由我向他們提供意見,變成有事時要向他們請教。最近政府為解決跨代貧窮而推出的「共創明Teen」計劃是一個令人有盼望的開始。那一萬元的財政支援還是其次,反而是一群在各行各業打拚多年的友師,可以提供的實戰經驗最為寶貴。

「共創明Teen」計劃是一個令人有盼望的開始。(政府新聞處圖片)
「共創明Teen」計劃是一個令人有盼望的開始。(政府新聞處圖片)

筆者當友師時,最愛分享自身碰壁的經歷,希望年輕朋友不要重蹈覆轍,少走些冤枉路。如果這個計劃的年輕人和友師,能在計劃完結後還能保持聯繫,甚至組織起一個網絡,將來可能會是社會上一個代表着發奮向上的正能量群組。「師友計劃」能解決跨代貧窮,是因為友師可以擴闊基層青少年的視野和圈子。若進一步能協助他們組織一個可以互相扶持、一起成長的團體,持續讓愈來愈多願意以努力改變命運的年輕人加入,也有更多的鼓勵和幫助,凝聚起來的脫貧力量就會更大。而這些青年也可以為後來者作好榜樣。

最近和一些在不同機構從事青年工作的朋友交流,很多都認為青年工作不是一時三刻,搞一兩次交流會或活動就可以,更不能流於形式主義。而是要有長遠策略去凝聚年輕人,讓他們持續健康成長,有機會去付出,亦能有所得着。現時我們開始播種,三五年後可能已可初見成果。期望有心拚搏的基層青少年有更多脫貧機會,香港也能迎來更多人才。

原刊於《信報》,本社獲作者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