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政策涉及學校、家庭、社會、政府等層面,上文首先討論前兩個層面,本文談及社會和政府層面,最後探討「雙減」是不是一個治本的政策。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
「雙減」政策的工作目標,是讓學校教育教學品質和服務水準進一步提升,作業布置更加科學合理,學校課後服務基本滿足學生需要,學生學習更好回歸校園,校外培訓機構培訓行為全面規範。對於學生過重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長相應精力負擔,政府期望能夠在1年內有效減輕、3年內成效顯着,讓人民群眾對教育滿意度明顯提升。
「雙減」政策涉及學校、家庭、社會、政府等層面。本文探討社會和政府層面,然後分別展示一些民間的反應。
三、社會層面
(一)堅持從嚴治理,全面規範校外培訓行為
堅持從嚴審批機構。各地不再審批新的面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統一登記為非營利性機構。
學科類培訓機構一律不得上市融資,嚴禁資本化運作;上市公司不得通過股票市場融資投資學科類培訓機構,不得通過發行股份或支付現金等方式購買學科類培訓機構資產;外資不得通過兼併收購、受託經營、加盟連鎖、利用可變利益實體等方式控股或參股學科類培訓機構。已違規的,要進行清理整治。
嚴禁提供境外教育課程。依法依規堅決查處超範圍培訓、培訓品質良莠不齊、內容低俗違法、盜版侵權等突出問題。嚴格執行未成年人保護法有關規定,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佔用國家法定節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組織學科類培訓。
(二)強化配套治理,提升支撐保障能力
確保主流媒體、新媒體、公共場所、居民區各類看板和網路平台等不刊登、不播發校外培訓廣告。不得在中小學校、幼稚園內開展商業廣告活動,不得利用中小學和幼稚園的教材、教輔材料、練習冊、文具、教具、校服、校車等發布或變相發布廣告。
堅決壓減學科類校外培訓。對現有學科類培訓機構重新審核登記,逐步大大壓減,解決過多過濫問題;依法依規嚴肅查處存在不符合資質、管理混亂、借機斂財、虛假宣傳、與學校勾連牟利等嚴重問題的機構。
民間反應
教育培訓機構,特別是針對語數英等考試類課程(尤其是與升學相關)的培訓機構都停業整頓。估計還存在以「託管」等名義繼續運營的培訓機構,但都不像以往那樣大張旗鼓,而是以「隱蔽」的方式生存。原來經常在學校門口散發的各類培訓廣告,現在少了很多,且多是書法、體育、藝術類的培訓廣告。
在中國海外上市的教育類股票應聲大跌,顯示新規則對教育培訓行業的打擊。
這些企業的投資人原本通過上市套現現金,現在希望退出的路已被堵死,大量投資金額都被困住了。
四、政府層面
(一)紮實做好試點探索,確保治理工作穩妥推進
確定北京市、上海市、瀋陽市、廣州市、成都市、鄭州市、長治市、威海市、南通市為全國試點,其他省份至少選擇1個地市開展試點。
(二)精心組織實施,務求取得實效
明確部門工作責任,包括下列各部門:教育、網信、機構編制、發展改革、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民政、市場監管、政法、公安。
這裏光點名的就有超過十個部門,甚至有政法和公安參與,可謂史無前例,這也是為什麼是中辦、公辦牽頭出台意見的原因。
嚴肅查處教師校外有償補課。「雙減」政策要求加大教師校外有償補課查處力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直至撤銷教師資格,形成警示震懾,切斷課外違規補課等經濟鏈條。同時,嚴禁校外培訓機構聘用在職教師,一經發現,堅決吊銷辦學許可證。
「雙減」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眾多利益群體,涉及眾多部門職責,必須由黨委和政府高位統籌、各部門通力合作,才能確保各項舉措切實落地。一是加強黨對「雙減」工作的領導……建立責任追究機制,對責任不落實、措施不到位的地方、部門、學校及相關責任人要依法依規嚴肅追究問責。
(三) 建立教師流動機制,促使學校間教師素質接近
8月17日,在《北京市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措施》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委有關負責人提出,新學期將重點落實「雙減」文件中的關鍵舉措和改革突破,讓廣大同學和家長感受到切實的變化,其中包括:更多的老師跨校、跨學區流動、輻射優質教育服務。
早在2010年發布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就提出,要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要實行縣(區)域內教師、校長交流制度。2014年,教育部等部門發布意見更明確要求,力爭用3至5年時間實現縣(區)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制度化、常態化,城鎮學校、優質學校每學年教師交流輪崗的比例不低於符合交流條件教師總數的10%,其中骨幹教師交流輪崗應不低於交流總數的20%。
(四)「雙減」落實兩個月,教育部精選10個典型案例
9月28日中國教師報報道:「雙減」落實以來,各地各校迅速組織行動、積極貫徹落實,聚焦提高作業管理水準、提高課後服務水準、提高教育教學品質等主要任務……教育部組織遴選了10個典型案例,現予以推廣。
(五)教育部「曬」出雙減「成績單」
9月23日《光明日報》報道:中辦、國辦「雙減」檔出台已兩個月,相關措施落實成效怎麼樣?教育部負責人在9月23日舉行的新聞通氣會上曬出了一份「成績單」。
根據基礎教育「雙減」工作監測平台直報資訊,截至9月22日,在填報資訊的16萬所義務教育學校中,98.2%的學校出台了作業管理辦法,64.3%的學校絕大部分學生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99.6%的學生家長反映本學期沒有給家長布置作業或要求家長批改作業。97.5%的家長對學校新學期減負提質各項措施和成效表示滿意,其中六成以上表示非常滿意。
民間反應
關於教師流動,目前還沒有看到直接因「雙減」政策而制定的教師流動政策,但是上海有的區域(如寶山區、奉賢區)已經有規定,同一位教師在一所學校任職超過10年就必須流動到區域內別的學校去。
這個政策在以上的兩個區已經實施過,教師流動在區域的一個資訊平台上操作,所有需要流動的教師資訊都在平台上呈現,然後學校可以挑選教師。流動過程中發現素質高的教師是被各個學校搶的,但也有一些工齡長,各方面表現不突出的老師,可能一直留在平台上,沒法流動,最後又回到原來的學校。
這個規定原本是要均衡教師素質,結果卻是,高素質的教師流動到了相對好的學校,差一些的學校難以「搶」到好老師,而自己學校的好老師卻流動到其他學校去了,個別一般的老師還是留在自己的學校,整體師資沒有得到改善。
這個資訊是和這些區的學校校長調研交流時了解到的,這兩區都是上海的郊區,城區裏還沒聽到相關的討論,可能還未真正推行。
如果「中考」、「高考」的題目難度超綱,家長依然會恐慌,校外培訓依舊有市場,只是轉為地下,最後學生依舊負擔重。另外培訓機構老師也要生存,機構關閉了,這些老師如何安排?近年教培市場的火爆,培訓機構還是有不少素質不錯的好老師存在。
要考慮這部分老師的生存與發展。我以為教育「內卷」化體現了國家現有優質教育資源,實在與老百姓日益增長的對教育的需求不匹配。政府應大力投入,建學校,建設、穩定和優化教師隊伍,關心教師生活,提升教師素質,給教師思考創新發展的空間,讓優秀的人才願意留在學校,獲得職業尊嚴和滿足感。
要考慮一所學校教師隊伍需要一定程度的「穩定」,才能形成「校風」,才有傳承。總之,「雙減」成功的關鍵在於「評價」,老百姓要看國家最終如何評價學生、如何評價教師、如何衡量學校的辦學水準。
在推進的過程當中,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其實配套的措施沒有,比如說初中減輕作業、減少輔導,但是高中上學還是那麼難,考大學還是那麼難考的前提下,雙減其實是一個悖論,這個命題其實不好進行有機的協調。
五、小結
筆者認為,「雙減」政策其實只能治標,未能治本;除非對學生學習製造出嚴重問題的高考獲得適當處理,才能有機會治本;國內有學者也有類似的感覺。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對《中國青年報》說:「培訓亂象的根源是考試的評價標準過於單一和學校間依然存在着不均衡,很多人認為我們的教育評價已經在改革了,其實我們改的只是考試。」
儲朝暉說,教育評價改革應該包括考試改革、招生改革和考試招生管理體制改革三個層面。但是,多年來改革一直停留在考試層面上,對其他兩個層面沒有過多的涉及。
如果單一的評價標準還在,就意味着唯分數論的「土壤」還在。那麼,就意味着讓一路狂奔的校外培訓徹底「熄火」依然是個挑戰。
註 就「雙減」政策,筆者訪問了一些在國內師範大學工作的教授,訪問的結果視為民間的一些反應。
減輕學生作業和校外培訓負擔的簡介和影響 2-2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