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直面臨土地問題的挑戰。近年來,政府積極推動北部地區的發展,計劃打造一個以產業發展為核心的「北部都會區」,以開發更多土地,並將其建設成為一個適合居住和工作的區域。
以產業帶動、基建先行為主軸
根據政府於2021年及2023年發布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及《北部都會區行動綱領》,元朗、天水圍、粉嶺/上水等現有新市鎮,再加上洪水橋/厦村、古洞及新田等建設中的新發展及鄰近鄉郊地區,總面積3萬公頃的區域被劃入為將北部都會區,作為「香港未來發展的新引擎」,並以發展專業服務和物流、科技、口岸商貿及康樂生態為目標。
北部都會區將以產業為導向進行規劃,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因靠近深圳灣口岸,利用港深「東進東出,西進西出」的跨境貨運布局,將成為現代物流中心。為支持各種工業用途,政府在洪水橋/厦村及元朗南預留了超過70公頃的工業用地,其中大部分將用於建設多層現代產業大樓,並將其餘土地劃為指定工業用途,包括物流及港口後勤、車輛維修及保養等。因此,除了多層式發展外,改善戶外現場作業環境也非常重要。
除此以外,「基建先行」為北部都會區的另一主軸,以鐵路為主幹,加強區內及跨境的交通連接,推動發展。北部都會區將建設新一代的運輸樞紐,通過一體化空間設計,連接各種公共交通服務。政府計劃建設北環線主線,這條全長約10.7公里的鐵路將連接現有的錦上路站和未來的古洞站。北環線建成後,將與現有的東鐵線和屯馬線形成一個貫通新界和九龍市區的環狀鐵路網。古洞北/粉嶺北預計人口約226,700,其中粉嶺北新發展區的東面樞紐位於聯和墟現有墟市北側,集住宅、零售、社會服務、社區設施、公共交通交匯處及公眾休憩用地於一體,成為該區的主要活動中心之一。
培育未來綠色人才 為建設智慧城市引入新想法
為培養本港下一代的環保意識,了解可持續發展,世界綠色組織舉辦的「社會創新發明概念空間設計比賽」今年踏入第11屆,以「『地』盡其用」為主題,鼓勵本地大、中學生將環保元素融入建築設計,綠化北部都會區。比賽沿用以往賽制,分為中學生及毅進/基礎文憑組及大專生組,兩個組別共逾百隊報名參加,每隊2至3位隊員。中學生及毅進/基礎文憑組學生需在北部都會區的指定範圍內,設計一個可再造物料回收中心,大專生組則需在粉嶺北新發展區東部地區中心,設計十字型購物步行街。
經過首輪評選、培訓工作坊和參觀學習、第二輪評審,總共20隊決賽參賽者展示了模型作品、詳細解釋其設計理念及介紹完整的設計方案,6位來自發展局、環境保護署、香港理工大學、香港機場管理局、中華電力及世界綠色組織專業評審團,從創意概念、空間運用、設備安排、環保理念、能源效益、功能運用及可行性七大方面,選出了最終的優勝隊伍。
中學生及毅進/基礎文憑組冠軍由香港培正中學郭珮晴、彭樂心及楊志臻奪得,作品「元.源.園」分別代表「元朗南」、「源頭減廢」及「園林廢物」。環保園樓高三層,減少與周邊村屋不協調,園內大部分以環保物料建成,設有環保長廊、多項回收設施,並提供休憩玩樂、購物消閒的地方。希望透過參觀園裏的回收工廠及有關元朗歷史的展覽,可提高市民和遊客的環保意識及回收知識,並以可持續方式保育元朗文化。
大專生組冠軍香港大學黃迪、張雯怡及招梓彤設計的「圍村 & 綠洲」以圍村為藍本,延續傳統的風情風貌,同時注入綠色元素,建立跨代共融的北部都會區。首先,把圍村傳統的炮樓改建成音樂表演的場地,利用四角炮樓的特式,設計出表演的獨特舞台。另外,在「綠洲」裏,不但安裝雨水收集系統,也設有智能路燈及使用能量採集系統,利用行人踏步產生的動能轉化成電力。這個以「修舊如舊,新舊共融」為核心理念的設計,重塑北部都會區圍村的獨特布局,盡力保留珍貴的圍村歷史及文化。
一直提倡綠色城市的世界綠色組織,推動青少年環保教育不遺餘力,希望學生透過是次比賽了解可持續建築的重要性,喜見他們構想出既環保又創新的建築設計,本會盼望政府在發展北部都會區時,地盡其用,並可更好的平衡產業與環境保育,亦希望政府及各界可助力培育未來綠色人才,同時開創更多綠色就業,推動綠色工作,一同實現淨零碳排放的目標。
!docty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