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我們可以幫助這世界更安全地包容多元

近代俄國是出現了不少人類歷史上很優秀的藝術家、文學家、科學家。這會否是意味着,俄羅斯人的心靈世界,是比一般外人所理解能的來得深奧和複雜?

即使我們目前是未能消除彼此之間的分歧,但至少我們是可以幫助令這世界能安全地包容多元。畢竟,歸根究柢,我們都有着一很基本的共同點:就是我們都是共同生活在這小小的行星上,我們都呼吸着同樣的空氣,都珍惜孩子的未來,我們皆是生命日子有限的凡人。

If we cannot now end our differences, at least we can help make the world safe for diversity. For, in the final analysis, our most basic common link is that we all inhabit this small planet. We all breathe the same air. We all cherish our children’s future. And we are all mortal.

──約翰·甘迺迪(J.F. Kennedy)

在早前,筆者談到過去數百年的人類歷史,是可以理解為一有關不同文化怎樣面對和適應現代社會的故事,而俄羅斯和斯拉夫民族的經歷是很具參考價值。基本上,在這問題上,俄羅斯是一很特別的例子,而斯拉夫民族在這問題上已糾纏了的時間,是不止百多年,而是可以說是已有好幾百年或甚至更久遠的時光。

宗教、社會和各樣因素令俄羅斯的情況甚為複雜

雖然從亞洲人的角度看,俄羅斯顯然是歐洲的一份子,但從歐洲人的角度看,俄羅斯是否其一份子,是有商榷的空間。另一方面,俄羅斯人是否認同自己跟西歐是一夥的,亦是一個疑問。其中一個根本的原因,很可能是宗教,蓋羅馬帝國的衰落的一個後果,是政權和教權均出現分裂。西羅馬帝國的政治和宗教中心是在羅馬,但東羅馬帝國的卻是在君士坦丁堡,而君士坦丁堡的東正教是一直認為自己是比羅馬的更正統。更重要的是,在君士坦丁堡後來被奥圖曼帝國攻陷後,沙皇是向全世界宣稱莫斯科是東正教的中心。因此,至少在宗教層面上,莫斯科跟羅馬都一直是各自認為自己才是最正統。

以上有關宗教上的分歧,可能是俄羅斯一直未能跟歐洲融和的重要原因。事實上,即使彼得大帝時代的俄國國策是「向西看」,但若論到其真正的投入,未必是一定比清朝的洋務運動高很多,但如此一來,俄羅斯的社會結構一直是有點四不像。它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遵循西歐發展的軌跡,不過它卻沒有發展出一具規模的中產和商人階級以及工業基礎 。另一方面,整個國家仍然保留了很多封建社會的特色,例如地主、貴族、農奴、文盲、窮困、失業。基本上,沙皇時代的俄羅斯社會充斥着各式各樣的矛盾,不過在沙皇的高壓統治下,這些矛盾都沒有或不能得到宣泏。但一戰帶來的後果,是重創俄羅斯皇權,而一旦沙皇的高壓再不能有效地實施,很多潛藏的社會問題,都逐步爆發出來。就是在這環境下,俄羅斯在1917年爆發了十月革命。

100年義無反顧的社會實驗的成效究竟是怎樣?

值得留意的是,跟中國的辛亥革命一樣,俄國的十月革命的爆發是有意外成分。辛亥革命爆發時,孫中山和黃興皆不在中國,十月革命爆發時,列寧是身在瑞士;托諾斯基則是在北美,但由於皇權兵敗如山倒,十月革命就成功推翻了沙皇統治和成立了新政權,並跟着開展了一個龐大的社會實驗。

驀然回首,這場帶點義無反顧的社會實驗是已在全球不同國家進行了已有逾100年,究竟成效又是怎樣?一代又一代的俄國人,為了國家的工業化、社會建設、國家民族的存亡之戰、各樣的社會運動等等付出了這麼的多,得到的又是些什麼?這些問題,是有點令人思之惘然,也容易令人惹起「百般滋味在心頭」之感。有很多的事情,也許可能只有俄國人自己才可體會和明白。從這個角度看,近代俄國藝術家和文學家的作品,是可以視為一個參考,也值得深思。

但姑勿論我們對俄羅斯這國家民族的評價是怎樣,我們是得需承認,近代俄國是出現了不少人類歷史上很優秀的藝術家、文學家、科學家。這會否是意味着,俄羅斯人的心靈世界,是比一般外人所理解能的來得深奧和複雜?

甘迺迪總統的和平演說發人深省

也許,在理解到這點後,我們會更為認同甘迺迪是一位很特別的美國總統。 他的視野、胸懷和識見,在在明顯超越一般政客,是少數可以稱為政治家的人物。本文開首引用的文字,是來自甘迺迪在1963年6月在美國大學發表,名為「和平的策略」(Strategy for Peace)的演說,內容是有涉及怎樣跟蘇聯共處。這篇演說是發表在古巴危機結束後約數個月,而古巴危機相信是迄今人類最接近核戰和毀滅的一天。 有說這篇演說是整個20世紀,最具遠大抱負的美國總統演說,蓋裏面談到的是追求世界和平的策略。不過,除了目光遠大之外,這篇演說另一很重要的地方,是甘迺迪對蘇聯的態度。筆者會再談。

古多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