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力失衡怎麼辦?下交叉症候群的成因和療法

這種病的成因可能是坐姿不良、經常盤腿或運動時錯誤用力,但更常見於長時間穿着高跟鞋站立的女性。

筆者前文講解過上交叉症候群,本文再介紹下交叉症候群的成因和療法。「下交叉」是指腹部至臀部盆骨一連串肌肉,也就是時下流行的深蹲要鍛鍊的部位。

不少人希望透過鍛鍊擁有更美的臀部線條,但有時我們或會看到呈S字的身形,臀肌上翹,背部曲線明顯,奇怪的是小腹突出,而且腰弓弧度過深,這便是俗稱「假翹臀」的骨骼偏離現象,因盆骨前傾所造成,屬於下交叉症候群的症狀之一,是前後兩面肌肉支撐力不平衡,使到身體重心向前傾斜。

什麼人會出現盆骨前傾?

正如上交叉症候群的病理,下交叉症候群也是多組肌肉失衡,產生代償作用(某個器官功能或結構發生病變時,由其健全部分或其他器官來代替補償它的功能)。讓我們試在下半身肌肉畫出對角線,分成兩組:

  • A組(無力的肌肉群):腹部的腹直肌、橫肌、斜肌和臀部的臀大肌、中肌
  • B組(繃緊的肌肉群):下背部的豎脊肌、腹股溝的髖屈肌群

我們正常站立時,核心肌群會發揮力量,支撐上半身挺直,好像天秤般,身體重心置中,盆骨也維持於水平位置。當A組肌群乏力時,B組便要加強收緊來穩着腰部避免身體塌陷。當下背肌肉長時間收緊,就會失去彈性,盆骨後方也會慢慢拉高,變成盆骨前傾現象。

這種病的成因可能是坐姿不良、經常盤腿或運動時錯誤用力,但更常見於長時間穿着高跟鞋站立的女性,因為雙腳不是與地面平行,增加了腿背以至盆腔和腰椎核心肌群的壓力,加上腹腔肌肉缺乏強度,盆骨便不能維持水平姿勢,造成假翹臀。

對肌肉帶來的負面影響

下交叉症候群對肌肉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包括:

1. 下背和腹股溝肌肉因長期代償而沒法放鬆,久而久之導致肌肉勞損,出現一般包括腰、下背、髖和臀部的慢性痛症的病徵

2. 腰弓弧度過大,有機會使到腰椎關節之間的空間收窄,擠壓兩邊的神經根,引發疼痛或麻痺

3. 髖部肌肉控制力不足,導致髖和膝蓋關節習慣性內旋而過度拉伸,加快勞損速度。

4. 嚴重者可能出現雙腳無力、梨狀肌症候群、腰椎滑脫或坐骨神經痛等病症。

患者可自行觀察,正常的腰弓(臀部至背部)自然彎曲不會太深,當靠牆站立時,腰弓最深處只距離牆身約一英寸的手掌厚度,若超過二英寸且小腹和髖部感覺前傾,腰部肌肉緊張,那便要找醫生作進一步檢查。

保持平衡為要 切忌急功近利

要保持良好的盆骨水平,強化核心肌群是首要選項,針對較弱的A組肌肉鍛鍊,再伸展B組肌肉以恢復平衡,逐漸修復問題,再配合一些伸展運動將肌群放鬆,減低代償作用的負面影響,可參考〈什麼是核心肌肉運動?〉,在此不再贅述。

要舒張因代償而長期收緊的髂腰肌與豎脊肌,則可以做以下練習:前後腳擺出像單膝跪地的壓腿動作,於前腳兩邊地面放置硬物(瑜珈磚)作扶手讓雙掌撐高上半身;後腳拉直離地約維持20秒,期間身體和後腳大約成一直線,讓腰椎連接大腿股骨頭的髂腰肌得到最大的伸展。

要舒張下背部的豎脊肌,可以全身俯臥在平地(面朝下),以雙掌支撐上半身向後屈腰,維持10秒後放鬆。全身躺平於地(面朝上)作雙手抱膝姿勢,輕微用手將膝拉近身體直至感到腰背有拉伸的張力。

彭俊耀簡介:

香港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聖公會福利局轄下診所高級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永久會員;曾於威爾斯親王醫院工作20多年,擁有豐富臨床經驗。香港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學學士、手法物理治療理學碩士、物理治療健康科學博士。曾於多份國際期刊出版文章,議題包括超聲導航幹針、老年膝關節退化和三維立體動作分析,以及多次受邀於醫院管理局大會、澳洲睡眠質素會議及亞太復康會議中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