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這是杜甫《麗人行》的開頭兩句。
這耳熟能詳的兩句,盡顯暮春三月,長安士女在長安城南曲江遊玩的歡愉。然而,在香港,每年三月,雖然天氣也是「新」,但家長、學生、老師都沒閒情享受春日的歡愉,就算是處身海濱長廊,也滿是擔心、緊張、掛慮。
因為三月的香港,是考試的季節。
當中最重要的考試,是小學六年級的升中呈分試與中學的中學教育文憑試。這兩個試,前者影響小學生的升中派位,後者是中學生升讀大學的入場卷,這麼重要的考試,怎叫家長不擔心、學生不緊張、老師不掛累呢?雖然,近年參加中學教育文憑試的考生,不一定參加「大學聯合招生辦法」(jupas),甚至不讀大學。可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仍然佔大多數,不然的話,哪有什麼「虎媽」、和那些不惜腰間錢為孩子打造「贏的起跑線」的家長呢?
「但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洗兒戲作》)雖是蘇東坡的戲作,或許今天的家長不希望他們的孩子能當「公卿」,但總希望孩子成為入讀名校或品牌大學的「龍兒」,究竟這些能入讀名校或品牌大學的「龍兒」,有什麼特質呢?
據台灣及國內中學教師的經驗,能入讀名校或品牌大學的學生,一般而言,有下列的特質:
觸覺敏銳,關注周遭的事物
目下的考試命題傾向,除了基本的知識外,更注重孩子的情感觀、價值觀、如何認識自己、如何看待別人、如何看待社會、如何看待生態環境等方面的話題,所以,「龍」的首要條件,是要有敏銳的觸覺和關注周遭事物的習慣。
目標清晰,有彭拜的動力
孩子沒有目標,就算「不愚不魯」,也無法激發學習動力和保持持久而又穩定的學習熱情。香港有所名中學,自中二開始,老師便不停的告訴學生:我們的終極目標是要你們入讀品牌大學,若你沒有這目標,那就不要浪費光陰了。同學們對這清晰的目標激動他們的學習,事實是這所中學的學生入讀大學的比率非常高。
高度自主,具良好的反思能力
一個優秀的學生,一定要具有的自主的意識。所謂自主的意識,包括自主設定計劃,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自主分析與反思。而最重要的是能自主糾正錯誤,主動調控時間空間,自主查明缺失,並修補錯漏與不足。一般的只求完事,不自主修正的孩子,肯定不能成「龍」。
尊敬師長,服從師長與家長的安排
有些孩子,自恃聰明,於是恃才傲物,形成「特別」個性,他們往往喜歡自己搞一套,不聽從老師或長輩的建議或安排,到發現不對路時,已經積重難返,回頭太晚,以致後悔莫及了。事實上,一般老師,都曾經歷考試的戰火,具備備考經驗的與研究,學生畢竟是學習的初哥,所以還是要尊重老師,服從師長的安排才對,按老師的經驗,服從及尊敬師長的學生,大多是「龍」。
謹慎細心,有良好的習慣
「龍」不一定有高的智商,但學習習慣和考試習慣一定是最好的。要孩子成「龍」,必須培養他們重視細節的習慣。一個清晰能辨的字,一個寫得清楚的標點符號,往往也是拿分的重要因素。很多高智力的學生,往往在考試時,忽視這些細節而流於粗心,結果往往在這方面失分。老師們的經驗是:謹慎細心,不能保證孩子一定能「成龍」,但能有良好的習慣,加上謹慎細心,必定能步向「成龍」。
身心健康,有良好的體魄
身體是最基本的本錢,是確保有效學習的關鍵,沒有良好的體魄,也必然不能有有效的學習。所以,要孩子「成龍」,必須保持保持孩子的身心健康。平衡身心,以最佳的狀態投入學習與考試,這才有機會考取好的成績,入讀名校或品牌大學。老師們這點經驗,相信家長們不會有異議吧。
「人皆養子望聰明」,這是為人父母的正常的期望。但從老師們的對能入讀名校及品牌大學的學生的一些經驗,能「成龍」的孩子,是他們有良好的習慣與態度。看來家長們為孩子「成龍」而當虎爸或虎媽,及不惜腰間錢,為孩子創建「贏的起跑線」,倒不如好好的訓練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與態度,並把這好的習慣與態度應用在學習上,更來得實際和有效。
(圖片:Pixabay)